過去,人們對“怎么學”的回答是:記住它,!誰擅長記和背,誰就能得高分,,學習過程不重要,,結果才是最重要的。隨著信息社會的來臨,,要想靠“記住”來學習,,幾乎成為不可能的事。那么多信息,、知識,,誰也不可能都記住,也不是所有的都必須記住,。學習的關鍵在于學習過程本身,,在于在“過程”中是否學會了怎樣學習和怎樣思考。
在過程中學會學習
教師一直認為自己是教育教學的主人,,孩子只是被塑造者,。可今天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教師再也不可能像裁縫,、理發(fā)師那樣對學生剪裁,、修剪。教師要做的,,全都得通過學生自己最后去完成,,教師只不過是他們自主發(fā)展的服務者,教育過程的主人還是兒童自己,。
一位老師在教“可能性”這一課時,,要學生拋硬幣,并告訴學生出現(xiàn)國徽面與數(shù)字面的機會各占一半,。有個學生拋了10次,,出現(xiàn)國徽面有8次,數(shù)字面有2次,。他說:“老師,,您講的不對吧。”老師微笑著說:“你回家繼續(xù)拋,,看看結果如何,。”這位學生回家后,一連拋了5000次,發(fā)現(xiàn)拋的次數(shù)越多,,國徽面與數(shù)字面出現(xiàn)的機會就越接近,。第二天,他對老師說:“老師,,您是對的,。”
無疑,這位教師的教學方法也是對的,,他讓學生在過程中學會了思考,。
在過程中學會創(chuàng)造
在某小學的一堂語文課上,老師帶領學生學習《雪地上的小畫家》一課,。課文講的是:冬天的大雪將原野覆蓋,,小鹿、小雞等小動物都出來了,,用自己的足和爪子在雪地上畫出美麗的圖畫,。老師在完成教學任務后提了一個問題:為什么青蛙和蛇沒出來?一個學生站起來說:“因為青蛙和蛇沒有毛衣,,怕冷,,所以呆在家里。”老師聽了很不高興,,嚴厲地說:“不知道就不要亂說,!”老師又問全班同學:“誰能告訴我正確答案?”教室里靜極了,,再也沒有人起來回答,。老師說:“告訴你們,青蛙和蛇是冷血動物,,冬天需要‘冬眠’,,所以不可能出來。”
人天生都蘊藏著巨大的創(chuàng)造力,,教育應該去喚醒每個人的潛能,。因此,對于孩子“粗淺”的看法,,“脫離實際”的想像,教師和家長都不能輕易地說“不”,,因為創(chuàng)造正是在不斷的追問,、假設、探究,、想像中誕生的,。而這位教師的教學方法,,會扼殺孩子寶貴的想像力和創(chuàng)造力。
這不是危言聳聽,。不久前,,一位教育工作者做了一個實驗:在幼兒園和大學分別就一個圈是什么,看能夠得出多少答案,。這位老師在幼兒園的黑板上畫了一個圈,,問:“小朋友,這是什么,?”一位小朋友說:“是蘋果。”另一個回答:“是月亮,。”結果共有20種答案:燒餅,,眼睛,飛盤……在大學,,老師同樣畫一個圈,,問學生是什么,沒有一個回答,,老師只好點名,,被點名的大學生站起來猶豫地說:“應該是零吧?”
經(jīng)過從小學到中學,、大學的教育,,學生們建立了一種這樣的信念:教師提的任何問題都有標準答案,對于教師突然提出的感覺簡單的問題,,他們揣摩不出教師的真意,,就不敢貿(mào)然回答,他們關心的是教師的答案,,而不是自己的觀點,,他們已經(jīng)習慣了權威。
這樣的情形再也不能繼續(xù)下去了,??上驳氖牵谶M行的課程教材改革,,特別強調(diào)改變過去那種機械訓練,、只注重結果的現(xiàn)狀,特別強調(diào)建立師生之間平等,、合作的伙伴關系,。在教學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交流彼此的體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主動參與,樂于探究,最終達到教學相長和共同發(fā)展,。
來源:39健康網(wǎng) 作者:喬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