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出生的頭兩年是腦成長的關鍵期,。如果嬰兒的腦袋像個硬體,父母則負責提供軟體,。當你了解硬體(嬰兒的腦部)時,,你可以設計出更合適的軟體(你的行為)以促進嬰兒的福祉。
從這個角度來看,,嬰兒出生的頭兩年是極為關鍵的時刻,,因為這段時期是嬰兒建立心智功能,影響日后成人行為模式的時期,。
光是嬰兒出生的頭一年,,嬰兒的腦部就從400公克驚人地長到將近1000公克。雖然腦部的發(fā)育,,一方面是由基因所控制,,但是真正影響到腦部發(fā)展的重要因素,則有賴于情感的互動,,這就和父母有關了,。
“人類的大腦皮質在出生之后,在先天決定的DNA之外大約增加了70%,,這部份的增加直接受到嬰兒早期的環(huán)境與社交經驗的影響,,”美國加州大學醫(yī)學院心理與生物行為博士舒爾的報告指出。
根據(jù)這個理論,,如果父母無法在嬰兒出生的頭兩年內提供豐富的成長環(huán)境,,可能會導致嬰兒終生的情感能力問題。這里所指的環(huán)境,是指可以讓孩子在開放的情境中學習,、發(fā)展智力,,并且體驗感情與愉快經驗的環(huán)境。
這些都是建立健全情感的基石,。
以下是新舊兩種育兒觀念的比較,,以及在知道這些新的育嬰觀念之后,可以采取的具體行動:
新觀念一:感覺勝于思考
你與嬰兒之間的感情品質,,有助激發(fā)嬰兒的腦部發(fā)展,,健全的感情能力與智力。
舊想法:
在過去,,有許多專家把教養(yǎng)嬰兒的重點放在認知能力的發(fā)展上,。因而產生了一些促進嬰兒腦部發(fā)育的課程。許多中產階級的父母認為,,既然一點點刺激就可以對嬰兒腦部發(fā)展有幫助,,干脆愈多刺激愈好。逼得父母從孩子一出生就要為他們準備好所有的競爭武器,,希望培養(yǎng)天賦稟異的小天才,。于是父母在和孩子玩耍的時候,還要處心積慮地使用教學資料或智高玩具,。
傳統(tǒng)的育兒專家認為,,父母藉由這些游戲可以給予孩子情感上的回饋,并訓練孩子的行為,,這些有助于孩子認知能力的發(fā)展,。
新想法:
讓孩子聒噪辨認文字、數(shù)字,、顏色,、形狀,會迫使孩子使用較低層次的思考過程,,而不是發(fā)展學習能力,。這就好象在馬戲團里訓練小馬玩把戲一樣:當小馬滾在地上數(shù)到3,它并不是真的會算術,,只是在表演一項特技,。這些特技不但無助于發(fā)展孩子的學習能力,甚至可能是有害的,。
塔夫茨大學兒童心理雪茄艾爾坎解釋,,對孩子施壓以讓他吸收資訊,是對他傳達了一種訊息,,那就是他必須透過表演來獲得父母的認同,,而這可能傷害天生原有的好奇心,。
新一代專家建議父母應該將焦點放在建立孩子的感情能力上。
喬治華盛頓大學兒童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本認為,,“感情能力不只是未來發(fā)展親密關系與信賴的基石,,也是智能與許多認知能力的基礎。在孩子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感情能力都扮演主導的角色,,學習與認知技巧則是跟隨其后。即使是數(shù)學能力,,表面上看來是與個人無關,,是絕對屬于認知技巧的領域,,其實也是透過感情來學習,。例如:‘很多’,對一個兩歲的孩子而言,,指的是超乎他所預期的,;很‘很少’,是只比他想要的還少,。”
這實在是有道理的,。想象你自己的學習經驗,當你對一件事情充滿熱情的時候,,你的學習效率有多高,?再比較一下,當你只是被要求去學一件事物的時候,,你的學習效果是不是就差多了,?
熱情是感情的燃料,發(fā)動認知能力的學習引擎,。
所以,,現(xiàn)在的問題變成,不是“要選擇哪些玩具或書籍讓我的孩子變得聰明一點,?”而是“我該如何和孩子互動,,以激發(fā)他對所處世界的熱情與好奇?”
父母可以怎么做,?
當你在閱讀各類育兒專家的育兒指南時,,心中記住一件事情:“最重要的是孩子感情能力的發(fā)展”。就如葛林斯本所建議,,要把這些育兒指南整合來看,,并以孩子的感情發(fā)育為中心,這就好象要訓練一個優(yōu)秀的棒球隊,,而教練就是“感情”,。因為感情能力會告訴孩子他想做什么——移動他的手臂、發(fā)出聲音、微笑或皺眉,,看看整個心智團隊如何一起運作,。
這不但讓你更清楚知道如何和孩子建立感情聯(lián)系,也可以讓你對孩子的其他問題,,例如腿部肌肉發(fā)育的問題,、聽力的問題,更敏銳,。
新觀念二:兩個月大的嬰兒不只是會哭鬧的動物
嬰兒如何認識他所處的世界到現(xiàn)在還是一個謎,,但新的理論正挑戰(zhàn)著傳統(tǒng)的說法。
舊想法
直到現(xiàn)在,,許多幼兒發(fā)展專家還認為,,嬰兒從初生到兩個月還不具備社交、認知的能力,,也沒有這些需求,,他們認為初生兒只有一些基本的生理活動循環(huán),例如:睡與醒,、白天與黑夜,、吃飽了或餓了、哭鬧等等,。這些專家甚至稱這段時期為正常的孤獨期,。當然,嬰兒會有心理需求,,但是研究者認為嬰兒只是針對一些感官刺激,,例如味覺、觸覺而做出反應,。
新想法
心理學家史登博士在《The Interpersonal World of the Infant》著作中,,對傳統(tǒng)的幼兒發(fā)展理論提出挑戰(zhàn),他認為嬰兒一出生就是社交動物,。在他的研究實驗中,,新生兒持續(xù)展現(xiàn)出主動尋找刺激的行為,而且有所偏好,。從一出生開始,,嬰兒似乎就會對所處的世界有一些假想。他們的偏好顯示出他們的感情取向,。
事實上,,如果沒有這些感覺反應的協(xié)助,例如:搖搖他,、拍拍他,、安撫他或是對他說話,、唱歌,父母無法建立孩子的勝利循環(huán),。父母和孩子的感情互動,,可以刺激嬰兒腦部神經的連結,協(xié)助他接收外來的資訊,。
父母可以怎么做,?
美國華盛頓大學醫(yī)學院兒童心理學教授葛林斯本建議,你可以記錄下孩子特有的生理循環(huán)時鐘與互動方式,。從寶寶一出生開始,,你就要將他當作是一個獨特的個體,然后你可以有技巧地帶領他認識這個世界,,啟發(fā)他的想象力,,減少他的挫折。這也是學習如何協(xié)助你的孩子規(guī)范他感情的時候,。例如,,你以一些安撫的聲音或撫拍,幫助過度亢奮的嬰兒安靜下來,。
新概念三:愛的環(huán)路從兩個月大開始建立
大約在嬰兒8周大的時候,一件奇跡似的事情發(fā)生了,。小寶寶的視力開始進步了,,第一次,他可以清楚地看到你,,并且直接和你做眼神的接觸,。這個初次的視覺經驗在社交與感情能力的發(fā)展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加州大學教授舒爾指出,,“母親充滿感情的臉,,對嬰兒是最強有力的刺激,而嬰兒對母親臉龐的強烈興趣,,特別是她的眼睛,,帶領他和母親陷入一段相互的凝望。”其結果是:嬰兒腦部的腦內啡(Endorphin)濃度上升,,使他產生愉悅幸福的感覺,。重點是,這樣的幸福感來自于親子的感情互動,。
舊想法
母親將資訊與感情灌注給孩子,,而嬰兒像個空的容器,被動地接受,。
新想法
我們現(xiàn)在知道,,寶寶的參與對于建立穩(wěn)固的依戀關系是非常重要的,。父母對嬰兒的深情凝望,將受到孩子回報以愛的眼神,,造成雙方腦內啡濃度的上升,,如此完成了一個愛的循環(huán),有如一個愛的環(huán)路,。
在這個母親與嬰兒愛的感情系統(tǒng)中,,還有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母親與和孩子所發(fā)展出來的“心有靈犀一點通”的能力,。
舒爾認為這種進入孩子內心世界,,并且做出回應的能力,是母親的天性本能,。例如,,當你的寶寶安靜地躺在地板上,快樂地享受周遭環(huán)境的光線與聲音,。當你注意到孩子正在尋求外來的刺激,,于是你回應你的寶寶,發(fā)出好玩的聲音,,逗他開心,。當你和孩子玩耍的同時,孩子也同時回應你喜悅的笑容,,你的臉部表情將戰(zhàn)線更為燦爛的笑容,,不久,你也會發(fā)現(xiàn),,孩子以同樣的愉悅神情回應你,。
“這種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不只在于思想與行為的層面,,還包括于生理層面,,也就是母親與孩子的腦部與神經系統(tǒng)是連接在一起的,”舒爾指出,,“在這個過程中,,母親同時在教導與學習。隨著時時刻刻呼應感情的結果,,母親與孩子感情的連結也愈來愈深,。此外,當母親與孩子在玩耍的時候互動愈多,,他就愈能幫助孩子在玩耍以外的時間安靜下來,,直到下一回的玩耍開始。”
神經心理學家現(xiàn)在研究這種互動模式:參與玩耍→冷靜,、休息→再開始另外一回合的玩耍,,是非常有助于腦部與大腦皮質的發(fā)育,。在玩耍的階段,孩子的腦部神經被刺激興奮,,接著進入休息的階段,,腦部得以有時間處理他所獲得的資訊與刺激。
在這種互動模式下,,父母成為孩子的感情防護網,,讓他學習將興奮的情緒安定下來,幫助他日后有能力處理高漲的情緒,,使孩子成為一個在感情上能夠包容,、有彈性的人。
父母可以怎么做
當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情形發(fā)生時,,你和孩子都會經驗到正面的感受,。反之,則會經驗到負面的感受,。如果你和孩子的互動所產生的大多是負面的感覺,,你就應該檢討一下你的互動模式。
在這種情形下,,父母應該互相幫助,,找出是什么原因妨礙你們和孩子心靈相通。有些時候,,這是下意識里受到童年記憶的影響,。
但是所有的父母都會經驗無法與孩子心靈相通的時候,有些專家指出,,這也不全然是一件不好的事情。事實上,,它也有其價值,。這種心靈不通,然后試著修補,、重建的過程,,是在教導孩子學習包容、彈性與建立自信,,讓他了解,,外界對他的感情有所回應,而傷害是可以被修補的,。
舒爾還建議,,讓孩子來領導這個過程,跟著孩子自然表達他自己的方式,,這樣可以讓孩子知道,,另一個人,,不論是他的爸爸或媽媽,可以知道他的感覺,、他在做什么,、甚至他在想什么。這些經驗可以傍黑組額葉前部區(qū)域的發(fā)育,,此區(qū)負責“同情”,,使得我們更具有人性。
新概念四:幫助孩子化解羞恥感
在嬰兒即將屆滿一歲之際,,他們逐漸從爬行慢慢開始學走,,此時,孩子與父母的溝通方式也開始有了改變,。舒爾指出,,研究者觀察到,12個月大的幼兒從母親那邊獲得較多的正面回應,,而18個月的孩子則獲得較多的教導與指引,。
而研究發(fā)現(xiàn),母親平均每9分鐘就對他搖搖學步的孩子發(fā)出一次“不可以……”的警告,,這可能是因為開始學爬,、會走的嬰幼兒喜歡探索充滿危險性的東西。
一位母親,,一日看到自己的女兒正拿著紫色的彩筆在墻上亂涂,,“不可以!”她忍不住對女兒大吼,。女兒看著母親,,一臉驚恐,剎那間她了解她做錯了事,。她低下頭去,,一副快哭出來的樣子。母親嘮叨了一會兒,,告訴女兒色筆只能畫在紙上,,然后她抱著女兒想到她們可以一起做一件事:“刷墻壁!”她女兒再度亮起雙眼,,開心地跑去爬去拿海綿,。
這樣的互動,幫助孩子成功克服了羞恥感,。
舊想法
傳統(tǒng)的學者認為這些所有的“不可以”指令,,是在保護孩子安全并幫助他們社會化的副產品。但是傳統(tǒng)的研究者并不認為,,羞恥感可以促進孩子的腦部發(fā)育,,相反地,,他們認為應該減少讓孩子感到羞愧的處境。
新想法
最新的育兒理論則認為,,避免孩子產生羞恥感固然有其道理,,但是在孩子社會化的過程中,羞恥感也未必是絕對不好的,。腦神經生物學的一些研究指出,,一些令人羞愧的處境,例如上面所描述的例子,,事實上可以刺激右腦的發(fā)育,,這部分主要掌管創(chuàng)意、情緒與感受,,只要羞愧的感覺不要太久,,而且能夠跟隨著一些復原與補救的經驗。
新一代的專家認為,,讓孩子真正受傷害的,,并不是羞恥感,而是父母無法幫助孩子從羞愧中復原過來,。
父母可以怎么做
舒爾說:“在嬰兒成長的過程中,,藉由一些小小的羞恥感來促進其社會化是很重要的。”尷尬(羞恥感的成份之一)大約在14個月大時出現(xiàn),,當母親“不可以”的指令,,跟隨著孩子低垂的頭與難過的表情開始產生。
孩子與興奮(開心地在墻上涂鴉),,忽然間掉落很泄氣的情境(母親“不可以”的警告),,再回到興奮的情緒(“好吧!讓我們一起刷洗墻壁吧,。”)
在這一個快速的過程中,,腦部許多部分開始活動,并且產生許多連結,,使得這整個腦部系統(tǒng)獲得更緊密的鍛煉。其結果可以促進認知部位(前額腦區(qū)底部,,orbitofrontal cortex)與感情部位(邊緣系統(tǒng),,limbic system)的發(fā)展,并且促進這兩個系統(tǒng)的連結,,讓孩子在感情與自律能力能有均衡的發(fā)展,。
很重要的一點必須記得,要趕快讓孩子從羞恥感中復原過來,。長久的羞恥感會讓孩子自我封閉,、易怒甚至產生暴力傾向,。想想看自己的情形,如果尷尬的感覺一直持續(xù)下去,,你會不會想要逃開或做出一些反抗的行為,?
(實習編輯:徐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