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的“戀物”不是病
所謂“皮膚饑渴”,就是說,,人存在著身體接觸的需要,,尤其是在嬰幼兒階段更為強烈,,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孩子會得到一種心理上的放松,。所以,,孩子會“戀”上被子、枕頭,、小熊布偶這些物品,。寶寶正常的“戀物”行為并不是病態(tài),是會隨著他的成長慢慢消失的,,只要情緒,、行為等方面發(fā)育正常,寶寶對物品的依戀就不是異常的,。通常多數(shù)寶寶只是在特定的時候才需要依戀物,,如必須抱著枕頭或玩偶才可入睡等等。對于這種情形,,媽媽一般無需干涉,,更不應(yīng)生硬地制止甚至強行奪走寶寶的依戀物。媽媽惟一需要做的就是保證寶寶依戀物的衛(wèi)生,,其他順其自然就可以了,。
一般來說,只要寶寶對物品的迷戀程度沒有影響到生活作息,,那么家長就無需過度擔心,。除非是寶寶的依戀行為變成了極端狀態(tài),幾乎要把依戀物品24小時帶在身邊,,那就要引起高度重視了,。比如奶嘴,如果只在寶寶哭鬧不休時拿來使用一下就可以,,一旦寶寶經(jīng)常口含奶嘴不放就麻煩啦,,這不僅容易造成門牙突出變形,,而且也很容易產(chǎn)生蛀牙。更何況嘴巴里整天塞著奶嘴,,寶寶就不愿意開口,,學習說話的進展也會很緩慢。“戀物”本身不會對孩子的成長有消極影響,,而“戀物”的源頭——安全感的缺失才是家長必須時刻關(guān)注的,。當你的孩子突然對一件物品產(chǎn)生了特別的興趣,甚至須臾不可分離,,這個時候家長一方面要把對孩子“戀物”的煩惱轉(zhuǎn)化為生活的樂趣,,并以此為親近了解孩子習性的契機,,讓孩子與家庭成員之間建立穩(wěn)定的依戀關(guān)系。另一方面,,重新審視自己和孩子的關(guān)系,,尋找孩子安全感缺失的原因,問題自然迎刃而解了,。
戀物情結(jié)有原因
寶寶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戀物”情結(jié),,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主要有幾方面的原因:
很早讓寶寶開始在兒童房里單獨入睡,初入幼兒園環(huán)境變化所導(dǎo)致——陌生環(huán)境或陌生人群會給寶寶帶來很大的刺激,。很多家庭居住條件優(yōu)越,,很早讓寶寶在兒童房單獨入睡;或者寶寶初入園時,,環(huán)境的變化會導(dǎo)致出現(xiàn)各種偏異行為,,戀物就是其中一種,寶寶會設(shè)法通過各種感官來安撫自身的情緒欲望,。
父母工作忙,,孩子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往往與動畫相伴成長——在依戀形成的關(guān)鍵期,,寶寶希望得到父母的撫摸和疼愛,。如果父母經(jīng)常與寶寶分離,由動畫片陪伴,、由嚴肅的全職保姆一手帶大,,寶寶就會缺乏安全感,把某些物品作為媽媽的象征或替代品,,把原本對親人的依戀轉(zhuǎn)移到對物品的依戀上,。
注重讓孩子上早教班,但生活中卻認為孩子嬉戲玩鬧是“浪費時間”——和家長嬉戲玩鬧的需求在嬰幼兒的身上表現(xiàn)得尤為強烈,。在舒適的身體接觸中,,寶寶得到的不僅是感知覺的發(fā)展,還得到了心理上的放松,,能夠減少緊張感,。所以,寶寶所“戀”之物都是那些小被子,、毛絨玩具等比較柔軟的東西,。
妙招幫寶寶轉(zhuǎn)移“戀物”
寶寶出現(xiàn)了“戀物”情結(jié),媽媽該怎么辦,?在此推薦八大妙招給媽媽們一些幫助,。
日常的、無條件地擁抱孩子——就算孩子做錯了事感到不安,也可以擁抱他,。經(jīng)常性的擁抱給孩子這樣的暗示:我在你身邊,;我愛你;別怕,,有我呢,;失敗了不要緊;你很安全……經(jīng)常與父母擁抱的孩子,,絕不會將小包被或玩具熊當作他的“精神保險帶”,。
鼓勵比懲罰有效——父母需耐心地處理孩子的堅持。有些父母會使用一些過激的方式,,如把辣椒涂在奶嘴上,,涂辣椒具有懲罰的意味,甚至會讓孩子產(chǎn)生恐懼,,這種影響值得深思,。懲罰或給予孩子太大壓力,可能會令孩子養(yǎng)成其他更不好的習慣,。
養(yǎng)成睡前良好習慣——有的家長為了解脫自己,,總是對孩子說:“自己抱一個你最喜歡的玩具、被子去睡覺,。 ”這為孩子養(yǎng)成不良習慣提供了最佳理由,。所以,家長應(yīng)鼓勵孩子睡覺時不要抱娃娃,、吸奶嘴等,,讓他什么都不要做,好好睡覺,。
陪寶寶一段時間——很多幼兒是在入睡前的不安中染上“戀物癮”的,,如果父母在孩子獨睡前陪伴孩子,唱催眠曲或讀一兩個美妙的童話,,等孩子睡著再離開,,就不會使他對包被、小熊之類物品過度依戀,,一定會令他非常安心,。
合理借助外在力量——幼兒園的老師,疼他的爺爺奶奶的鼓勵,,可以轉(zhuǎn)移孩子對物品的依賴。但切記不要因此而給孩子過多的壓力,,或是要求他立即改掉這些習慣,。太多的壓力或過于強迫孩子,有可能會使孩子更執(zhí)著地依戀這些物品。
設(shè)置情境主動遷移——幫助孩子設(shè)定情境或角色,,讓孩子把所“戀”之物心甘情愿地送給自己最喜歡的小朋友,。比如,孩子既喜歡那條粉紅色的小手帕,,又喜歡阿姨剛生下來的小寶寶,。媽媽可以溫和地引導(dǎo)孩子把小手帕送給小寶寶,做個有愛心的小姐姐,。
選擇合適的時機進行矯正——三四歲的孩子要比兩歲前的幼兒較易改善,。應(yīng)選擇孩子壓力較少的年齡階段來矯正,比如第一次上幼兒園,,就不是處理問題的好時機,。每個轉(zhuǎn)折點孩子都要有一定的適應(yīng)期,過渡一下再以溫和的方式矯正要更有效些,。
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鋼筋水泥固化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大人們深受其害,就不要埋怨孩子們了,!可以多帶孩子做室外活動,,多交幾個好朋友;或者出外郊游,,欣賞人文,、自然景觀,開闊孩子的眼界,。孩子的性格開朗了,,對物品的依戀自然也會減少。
(責任編輯:趙媛媛 實習編輯:張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