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重,、身高、頭圍、前囟
(1)體重,。
盡管1歲以后幼兒體格發(fā)育速度有所減緩,,但在1~2歲的一年中,體重仍呈穩(wěn)步增長趨勢,,一年增長2.5千克左右,。好動或吃飯不太好的幼兒,到了滿13個月的時候,,體重可能不但沒有增加,,還略有下降。遇到這樣的情況,,父母不必著急,,這是因為寶寶告別了嬰兒肥階段,身上的肉開始變得結實起來,。從外觀上看,,寶寶會顯得比較瘦,肥嘟嘟的臉蛋不見了,,嬰兒期的“滿月臉”逐漸消失了,。如果寶寶在嬰兒期有倒睫的話,隨著肥嘟嘟的嬰兒臉的消失,,倒睫就會不治而愈,。
(2)身高。
與嬰兒期相比,,幼兒期寶寶身高增長速度有所減緩,,但仍處于生長發(fā)育的高峰期。幼兒期以后,,體格發(fā)育開始逐漸進入緩慢生長階段,。到了青春期前后,又開始進入第二個生長發(fā)育高峰期,。1~2歲寶寶,,年平均身高增長標準為:女孩10厘米左右,男孩13厘米左右,。滿13個月的寶寶,,身高與滿12個月寶寶相比,并沒有顯著的差異,。有的寶寶身高顯著高于同齡寶寶,,也有的寶寶身高顯著低于同齡寶寶,但并不意味著寶寶有疾病情況,,身高與遺傳關系非常密切,。
(3)頭圍,。
寶寶在嬰兒期,頭圍增長非常顯著,,進入幼兒期后,,頭圍的增長就沒有那么明顯
了。相對于身高的增長,,頭部似乎不再長了,,甚至顯得比以前還小了。實際上,,寶寶的頭圍并沒比以前小,,還是在不斷地增長著,只是速度放緩了,,身體比例越來越勻稱了,。
(4)囟門。滿13個月的寶寶,,前囟可能已經(jīng)閉合。但有的寶寶滿13個月時,,還能明顯地摸到前囟,,這并不意味著寶寶有病。囟門閉合存在著個體差異,,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早,,有的寶寶囟門閉合較晚。不要因為寶寶囟門還沒有閉合就增加鈣的補充量,。
寶寶小手越來越靈活
扔小球
寶寶能夠單手扔球,,站著時,能把小球拋出100厘米左右;坐著時,,能把小球拋出50厘米左右,,但寶寶還不能把小球拋到指定的地方。寶寶看著一個方向,,但球卻扔到另一個方向,,寶寶手里的球不能“聽從寶寶指揮”。拋物是身體的協(xié)調(diào)動作,,需要大腦和整個神經(jīng)肌肉系統(tǒng)的協(xié)調(diào)運動,。
把手伸進瓶口
媽媽把裝有小花球或彩色珠子、瓶口比較小的瓶子給寶寶玩,,寶寶會把手指從瓶口伸進去,,試圖把瓶子中的東西拿出來??墒且驗槠靠谔×?,無論怎么努力,也取不出瓶子里的小花球和彩色珠子。媽媽開始觀察寶寶:把瓶子丟到一邊不再理會?開始大聲叫?開始哭?抱著瓶子搖晃?翻來覆去地看瓶子?這些表現(xiàn)都有可能出現(xiàn),,寶寶的表現(xiàn)很正常,。寶寶把瓶口朝下,希望小花球從瓶口中出來?如果你的寶寶有這樣的表現(xiàn),,那真令人震驚,。
當寶寶遇到這樣的困難時,媽媽要及時幫助
寶寶,,這不屬于代勞,,也不會讓寶寶變得懶惰,不動腦子,。對于這個月齡的寶寶來說,,只要有取出瓶子中小花球的欲望就足夠了。媽媽可演示給寶寶看:把瓶子倒過來,,口朝下,,小球就出來了。然后再把小球放到瓶子中去,,再倒出來,,反復做3次,第4次開始讓寶寶做,。要特別注意,,寶寶容易把小花球或彩色珠子放入口中,會發(fā)生危險,,因此爸爸媽媽一定要在場,,防止意外發(fā)生。發(fā)現(xiàn)響聲1歲以前的寶寶,,搖晃帶有響聲的玩具,,不能意識到聲音是搖晃的結果。1歲以后,,寶寶會突然醒悟:原來搖晃玩具會發(fā)出好聽的響聲,。但是,寶寶只是發(fā)現(xiàn)了這種現(xiàn)象,,并不能理解這響聲是物體間相互撞擊產(chǎn)生的,。所以,寶寶會搖晃所有他能拿到手里的東西,,如果沒有發(fā)出響聲,,寶寶會感覺到很奇怪。
爸爸媽媽可用小球和瓶子做這樣的演示:把小球放進瓶子,,輕輕搖晃,,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然后,把小球倒出來,,輕輕搖晃瓶子,,再讓寶寶親自搖晃幾下。慢慢地,,寶寶就會明白這種現(xiàn)象了,。幫寶寶演示,不同于幫寶寶做事,,爸爸媽媽的目的是讓寶寶明白并發(fā)現(xiàn)一種現(xiàn)象,,以此訓練寶寶觀察事物的能力。寶寶也能舉一反三,,發(fā)現(xiàn)其他有趣的現(xiàn)象,。
游戲:取小球
寶寶看到瓶子中有小花球,會隔著瓶子試圖把球拿出來,。很快,,寶寶可能就發(fā)現(xiàn)了取出花球的秘密:從瓶口取出來,因為球是從瓶口放進去的,。寶寶通過自己的努力和聰明才智把球取出來了,,父母要及時表揚,肯定寶寶的獨立創(chuàng)造性,。通過爸爸媽媽的啟發(fā),寶寶領會了,,也把小花球取出來了,,父母要肯定寶寶的領悟能力,要表揚寶寶的模仿能力,。如果寶寶因取不出花球而哭鬧,,沒了耐心,父母很快就把球取出來,,這是比較糟糕的方法,。不要讓寶寶養(yǎng)成用哭要挾父母的習慣。
爬著走,、走著跑,、跑著跳
自由自在地爬著走
1歲以后絕大多數(shù)寶寶都能夠自由自在地爬著向各個方向前進或后退,但還不會自由爬的寶寶并不少見,,父母不必焦慮和擔憂,,寶寶爬得晚,并不意味著發(fā)育落后,。往往會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爬得晚的寶寶,,會站和會走的時間大大提前,。父母不要為寶寶一項能力發(fā)育慢而懷疑寶寶的發(fā)育有問題,更不要感到內(nèi)疚,,寶寶天生就具有這些運動能力,,每個寶寶都會按照自己的發(fā)育階段和時間正常發(fā)育和成長起來。重要的不是千方百計地訓練寶寶,,而是在寶寶成長發(fā)育的關鍵期,,適時而恰當?shù)貫閷殞殑?chuàng)造良好的鍛煉環(huán)境,提供有利時機,,以平和的心態(tài)對待成長中的寶寶父母對寶寶報以歡快的笑臉,,投以鼓勵的眼神,對寶寶的健康成長和正常發(fā)育起著巨大的作用,。走路與父母訓練的關系
大多數(shù)寶寶在12個月到14個月,,開始蹣跚學走。是否能夠獨立行走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寶寶是否有走的愿望,。倘若寶寶沒有這種愿望或一點興趣也沒有,甚至比較反感,,爸爸媽媽就沒有必要鍛煉寶寶走路,。寶寶所有能力的擁有都是基于生理上的成熟,只有達到某種運動的生理成熟度,,才有表現(xiàn)這種能力的愿望,。爸爸媽媽所要做的就是給寶寶創(chuàng)造條件。寶寶所有的能力都不是爸爸媽媽逼出來的,,也不是訓練出來的,,如果寶寶沒有這種潛在的能力,沒有達到生理上的成熟度,,爸爸媽媽再努力也訓練不出來,。寶寶走路的早晚與父母訓練的關系并不是很大。走路有早有晚,,每個寶寶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差異,,9個月就會蹣跚走路的寶寶并不稀奇,到了2歲走不好的寶寶并非意味著發(fā)育落后,。
剛學會走路的寶寶可以有各種姿勢:有“外八字”,,兩只腳向兩邊撇開。還有的寶寶剛開始走路時比較正,,慢慢地出現(xiàn)了“內(nèi)八字”,。無論是“外八字”還是“內(nèi)八字”,都是幼兒早期學習走路時出現(xiàn)的正常姿勢,,父母沒有必要試圖矯正,。隨著寶寶的長大,,自然會像成人一樣正正當當?shù)匦凶吡恕W咧苁菍殞氉呗返囊淮筇攸c,,媽媽常說她的寶寶還不會走就要跑,。其實,這是寶寶還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身體的緣故,。當寶寶起步向前走時,,慣性使寶寶向前沖,似乎和跑一樣,。當寶寶能夠很好地控制身體的時候,,就能穩(wěn)穩(wěn)當當?shù)匾徊揭徊降叵蚯白吡恕?/p>
用腳尖走路
媽媽可能還記得,寶寶剛剛學站的時候,,是用腳尖著地的,。慢慢地,就開始用整個腳掌著地了,。寶寶在學習走路時也是一樣,,大多數(shù)寶寶都是用腳尖走路,一只腳可能還會有些拖拉,,在媽媽看來像是跛行,。這都不是異常的表現(xiàn),隨著寶寶的長大12~13月
,,走路會越來越穩(wěn),,這些現(xiàn)象也就隨之消失了。如果媽媽感覺寶寶走路的姿勢確實有異常,,可帶寶寶去看醫(yī)生,。最好先把寶寶帶進去見醫(yī)生,讓寶寶在醫(yī)生面前走幾步,,做一些必要的檢查,然后讓爸爸把寶寶抱出去,,媽媽和醫(yī)生進行交流,。這是我在長期的臨床工作中體會出來的,寶寶盡管不知道媽媽在說什么,,卻能夠從媽媽的擔憂表情,、沮喪的情緒中感受到“一種不正常”。這就是為什么白天媽媽帶寶寶看醫(yī)生,,并沒給寶寶扎針,,可寶寶晚上會出現(xiàn)夜啼的原因。羅圈腿在寶寶剛剛練習走的時候,,媽媽可能會發(fā)現(xiàn)
寶寶的小腿發(fā)彎,,擔心寶寶是羅圈腿,,就帶著寶寶到醫(yī)院去看醫(yī)生。有的時候,,不是媽媽看出來的,,而是因為其他問題帶寶寶去醫(yī)院或接種預防針時,醫(yī)生說寶寶有羅圈腿,。其實,,嬰幼兒的小腿(脛腓骨)原本就存在著生理彎曲度,寶寶越小,,小腿的彎曲越明顯。寶寶到了三四歲以后,,脛腓骨延長,,小腿就不那么彎了。
探索與不會規(guī)避危險
給寶寶更多自我鍛煉的機會
1歲以后的寶寶,,開始有創(chuàng)造性運動的能力,。如果寶寶已經(jīng)會走了,你就需要重新布置一下室內(nèi)的擺設了,。凡是寶寶能及之處,,都不能放置有危險的東西。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要提前拿走,。對寶寶有危害的東西,一定要遠離寶寶,。如果你的寶寶還不會獨立行走,,也不會心甘情愿地被抱在懷里,好動的本能越來越顯現(xiàn)出來,。昨天還不具備的能力,,今天可能就具備了。爸爸媽媽隨時準備迎接挑戰(zhàn)吧,,寶寶常常會讓你大吃一驚,,搞得你措手不及。用行動阻止寶寶觸碰危險物品當然,,總會有一些不能讓寶寶動的東西,,放在寶寶能拿到的地方,這時父母該怎么辦呢?當寶寶拽外露的電線,,媽媽看到后可能會大聲對寶寶說:“不要動,,會電到你!”如果媽媽并不用行動去阻止寶寶,寶寶對媽媽的命令就會充耳不聞,。這個年齡段的幼兒,,對媽媽說話的內(nèi)容沒有更深的理解,,寶寶在意的不是媽媽說了什么,而是媽媽的態(tài)度和行動,。如果媽媽在說“不能動”的同時,,把寶寶抱離,或把電線移開,,寶寶就知道媽媽的意思了,。但是,媽媽的命令和行動,,對寶寶并沒有長期的作用,,用不了多長時間,寶寶還會去拽電線,。這是幼兒特有的好奇心使然,,生氣是沒有用的,媽媽需要做的是把不安全的東西撤離,,不能撤離的,,要妥善處理,防止危險事件的發(fā)生,。
不要制止寶寶有創(chuàng)意的淘氣
滿13個月的寶寶,,會用積木搭東西了。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不是為了搭建積木,,而是為了欣賞推倒積木的感覺,那“嘩啦”的聲響,,積木倒塌時那一瞬間的熱鬧場面,,寶寶愿意看到這些。從現(xiàn)在開始,,寶寶一步步向“淘氣”走去,,需要媽媽長出三頭六臂,來對付寶寶制造的凌亂和不斷發(fā)生的“小事故”,。這是寶寶到了這個月齡的標志,,寶寶鬧得讓媽媽“漫天飛”那是再正常不過的了。寶寶的聰明與才智都在淘氣中體現(xiàn)出來,。爸爸媽媽需要做的,不是限制寶寶,,而是蹲下來,,和寶寶的視線在一個高度,仔細審視寶寶觸手可及的東西是否有危險,,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空間,,讓寶寶盡情地玩耍,。
寶寶會把東西插在各種孔眼和縫隙中,這是有建設性的淘氣,。所以,,給寶寶買拼插玩具是不錯的選擇。把不同形狀的插片插進不同形狀的孔內(nèi),,是訓練寶寶小手的靈活性和準確性的好方法,,同時也能讓寶寶認識不同的形狀。制止等于提醒這么大月齡的寶寶還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你越不讓他干的事情,,他越要去干。對于危險的事情,,在他沒干以前,,你若給予提醒,就相當于告訴他去做,。媽媽帶著1歲多的旭旭來我家做客,。酒柜里擺放的瓶瓶罐罐很快吸引了她,媽媽很認真地對女兒說:“不許動酒柜里的東西!”結果,,旭旭把小手伸到酒柜里,,抱出一瓶紅酒。媽媽馬上從沙發(fā)上站起來,,大聲說:“別把酒打了!”話音剛落,,媽媽還沒走到寶寶身邊,酒瓶已經(jīng)從寶寶手中滑落,,摔在地上,。“你看犯錯誤了吧,再也不許動阿姨家酒柜里的東西啦!”媽媽抱起旭旭坐在沙發(fā)上,,旭旭在媽媽懷里掙扎著,,大哭起來。我悄悄把酒柜中的瓶瓶罐罐拿走,,放到安全的地方,,
并放些對寶寶沒危險的東西。媽媽放開旭旭,,旭旭停止哭聲,,再次向酒柜走去!對這個年齡段的幼兒來說,媽媽是否允許他這么做并不重要,,寶寶也不會領會,,寶寶感興趣
的是做這件事情本身。所以,媽媽告訴寶寶不要動的東西,,相當于提醒了寶寶:那里有好玩的東西,。
不和寶寶做扔東西的游戲
寶寶到了幼兒期,開始把扔東西,、撿東西的游戲變成摔東西,。寶寶不再是撒開手,讓東西自由落下,,而是把上臂擺動起來,,向外投東西或往下使勁摔東西。寶寶玩耍時會往地上摔東西,,或往遠處投東西,。寶寶生氣時,也會往地上摔東西這時,,媽媽可不能像對待嬰兒期的寶寶那樣,,把地上的東西撿起來。如果寶寶是在玩耍,,媽媽不要理會,,也不要干預。寶寶玩完后,,要明確告訴寶寶把東西撿起來,,放到應該放置的位置去。如
果寶寶不會這么做,,媽媽可給寶寶做出示范,。
(實習編輯:吳日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