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一邊抱著孩子輕輕搖晃,,一邊唱起搖籃曲,;原本哭鬧的寶寶就在那令人寧靜的節(jié)奏中漸漸睡去這原本是多少代人心里的經(jīng)典畫面,,可近日微博上瘋傳的一條信息卻提出了相反的警告,讓眾多家長們大驚失色:
“小嬰兒不要再搖了,!抱著孩子不斷抖動,,哭得越兇,抖得越厲害,,直到孩子睡去,,實際上孩子是被抖暈過去了。嬰幼兒在一歲半前是腦發(fā)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額葉未完全發(fā)育,,腦組織的發(fā)育慢于顱骨的發(fā)育,因此顱內(nèi)空腔較大,,劇烈的活動頭部會導致“搖撥浪鼓效應(yīng)”,而最常見的是硬膜下積液,。”
搖晃著哄寶寶,,真的會帶來這么嚴重的危害?來聽聽專家的解釋,。
會晃出問題嗎,?
專家解釋:有可能,但概率極低
專家表示,,過度搖晃嬰兒可能導致其腦部血腫,,這種病被稱為“搖籃綜合癥”。
專家解釋說,,1歲半以下的小嬰兒大腦發(fā)育還不完全,,其大腦就好像盛放在顱骨里的嫩豆腐,腦組織和顱骨間并無連接,。如孩子的腦組織發(fā)育比顱骨發(fā)育慢,,兩者之間會出現(xiàn)空腔。此時,,當孩子受到一定頻率的長時間搖晃,,就會導致硬膜下積液。一旦空腔和積液出現(xiàn),,孩子繼續(xù)受到晃動,,大腦也會跟著震動,頭蓋骨和大腦之間的靜脈被擠壓,,血流受阻,,會引起“腦輕微震傷綜合癥”、 慢性硬膜下積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腫,,更嚴重的,,則可能出現(xiàn)失明甚至死亡,。然而,事實上,,“搖籃綜合癥”的發(fā)病率是極低的,,到目前為止,該院尚未收治過一例真正的“搖籃綜合癥”患者,。
專家認為,,如今孩子金貴,“恐怕沒有父母會用如此高強度,、高頻率的力度對付自己的寶寶”,。微博中所說的“孩子被抖暈”、“撥浪鼓效應(yīng)”都是極端事例,,應(yīng)是意在提醒年輕父母,,搖晃孩子有風險,要多加注意,。
孩子到底該怎么“晃”
專家建議:輕抱輕搖,,輕晃搖籃
今年29歲的陸小姐,兒子剛剛滿周歲,。對于“孩子不能搖”的說法,,她很驚訝:“家里一直都是抱著孩子搖晃哄他睡覺,如果這樣不安全,,那該怎么做,?”
專家表示,只要不是晃動力氣太大,,或者惡意搖晃,,平時家長抱著孩子輕輕搖晃是沒有問題的。
專家稱,,嬰幼兒哭鬧時,,母親溫柔的懷抱和撫觸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她同時提醒,,如果孩子睡在搖籃中,,家長不要用同一頻率長期搖晃搖籃。因為孩子如長時間在同一頻率下晃動,,可能引起腦部震蕩,,導致危險。
專家同時提醒,,對于有腦部基礎(chǔ)病的孩子,,稍加外力或許就會使其受傷。如果寶寶出現(xiàn)了嘔吐,、抽搐,、嗜睡,、煩躁,眼球上翻等癥狀,,家長應(yīng)及時帶其就醫(yī),,以免耽誤治療時機。
(責任編輯:汪雨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