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飯店,、超市、藥店是新建生活區(qū)必須配備的“三劍客”,。隨著省會城市改建項目逐漸落成,,市內藥店規(guī)模也逐漸增大,幾乎形成“十分鐘內必見一家藥店的格局”,。如今省會石家莊二環(huán)內藥品零售供應點至少有1000家,,而他們要為近276.7萬市民服務,平均每個供應點服務2700多人,,這一比例遠遠超過北京每個供應點服務1.1萬人,,甚至也遠遠超過發(fā)達國家每個供應點服務7000人-10000人的水平。是什么催生了藥店的瘋狂繁殖,?如此高密度的分布,,它們又將如何生存下來?
【現象】
買藥比買米還方便
“現在買藥比買米還方便呢,僅小區(qū)門口不到100米就有三家藥店,,再走一二百米,,還有兩家……”住在石家莊市棉三小區(qū)的王大媽告訴記者,幾年前,,該小區(qū)附近藥店寥寥無幾,,但是,近幾年來,,周圍藥店一個接一個成立,,一出門就能看見好幾家。
如今,,藥店的密集布局已經擴散至省會市場甚至全省各個地市。不僅是棉三生活區(qū)這樣的老式小區(qū),,許多新建住宅樓附近也出現了多家藥店并存的現象,。家住眾美鳳凰城的一位市民笑稱:“有的藥店甚至比我們這些業(yè)主還先‘落戶’”。
那么在這樣一個對消費者極其有利的買方市場,,消費者是不是得到了實惠呢,?記者隨機采訪了幾位市民,他們均表示,,買藥確實比以前方便了,,選擇也多了,扎堆的藥店為了攬客,,頻頻促銷,,甚至送油、送米,,藥品的價格也便宜很多,。
不過,采訪中記者也發(fā)現,,藥店扎堆,,使得藥店布局嚴重失衡,人口流動大的鬧市區(qū)域以及醫(yī)院周圍,,市民一出門就可以看見好幾家藥店,。而居住在省會新石南路和石銅路交叉口的蘭亭、藍島書香苑的市民要走上20多分鐘到紅旗大街上才能買到藥,,住在更加偏遠的郊區(qū)市民,,則需要花費更長時間才能找到一家藥店。
【探因】
多因素催生藥店瘋狂繁殖
究竟什么原因致使藥店扎堆經營,?
省三院藥劑科主任劉國強表示,,藥店扎堆醫(yī)院周圍,主要因為醫(yī)院擁有藥品需求量最大的市場群體,每年近億元的消費市場,,稍微分一點出去就可以養(yǎng)飽好幾個藥店,,因此,幾乎每個藥店都希望能分一杯羹,。再加上醫(yī)院的部分藥品價格高一些,,這也給藥品零售企業(yè)帶來巨大商機。
已擁有兩家藥店的于先生則認為,,這和省會三年大變樣有著一定的關系,。隨著城市改建規(guī)模逐漸擴大,許多駐扎在老城區(qū)的藥店不得不因拆遷另覓新址,。而目前藥店選址的首要條件是客流量大,、人口密集地帶,因此搬遷出的藥店又紛紛將目光定位在其他區(qū)域的醫(yī)院或者規(guī)模較大的住宅附近,,從而出現扎堆現象,。“近幾年,藥店數量迅速猛增,,和當前藥品零售市場激烈的競爭也有很大關系,。”于先生解釋說,隨著華北制藥,、石家莊制藥,、神威藥業(yè)以及樂仁堂制藥等省內大型知名制藥企業(yè),先后在省內建起頗具規(guī)模的藥品連鎖銷售公司,,省內市場又吸引來十幾家藥品零售企業(yè),,上千家藥品零售網點瓜分著市場。而目前,,由于激烈的競爭,,藥店的利潤空間被擠壓得越來越薄。許多大型零售企業(yè),,為了進一步拓展利潤空間,,只能多開幾家連鎖銷售網點,增加消費群體,,采取薄利多銷的銷售方式,。據他分析,醫(yī)保參保人群的增多也是藥品零售企業(yè)開店熱的重要原因,。
【延伸】
有限的市場,,能否容得下諸多藥店?
如今省會石家莊市場的藥品零售供應點至少有1000家,,而他們要為近276.7萬市民服務,,平均每個供應點服務2700多人,,這一比例遠遠超過北京每個供應點服務1.1萬人,甚至也遠遠超過發(fā)達國家每個供應點服務7000人-10000人的水平,。如此高密度的分布,,藥店如何生存下來?
據一項權威統(tǒng)計表明,,超大型連鎖零售企業(yè),,一般做到2-3個利潤點就能保本,中檔企業(yè)大約需要5-6個盈利點,,而像藥店這樣的小型零售企業(yè),,一般要保證8-9個利潤點才能正常運作。
經營藥店十幾年的秦女士向記者透漏,,目前市場上的藥店利潤率能達到10%的少之又少,,通常都在5%左右,可以說,,絕大多數藥店的利潤勉強能維持正常運作,。“即使是連鎖藥店,也不見得都是盈利的”,。秦女士對記者說,目前市場競爭如此激烈,,一家新開藥店能在兩年內收回成本的實屬鳳毛麟角,。因為藥店如果想在市場中站穩(wěn)腳跟,首先應該建立良好的口碑,。而口碑的建立,,不僅體現在價格低廉,服務周到上,,還需要經過時間的錘煉,,才能在消費者中樹立長久的形象。而連鎖零售企業(yè)不斷開設新藥店,,主要目的還是希望通過爭地盤擴大在市區(qū)的經營范圍,,從而能從廠家獲得更多的返利點。
揭秘“平價”背后利潤來源
記者采訪中發(fā)現,,目前藥店都在打著平價,、便宜的口號。而消費者也確實發(fā)現,,生活中常用到的感康,、白加黑等藥品的價格,幾乎和進價所差無幾,。那么,,藥店到底靠什么來盈利?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業(yè)內人士向記者透漏,藥店盈利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新品種藥,。如果藥店從廠家引進一批新藥,,且是周圍藥店沒有的藥品,通常會將價格提高到成本價的150%到160%出售,;二是保健品或醫(yī)療器械,。隨著人們對身體健康狀況越來越重視,不少藥店都開始銷售保健品或醫(yī)療器械,,而這部分產品的利潤率也都50%以上,。“現在藥店最重視的就是對店員的培訓。”據這位人士透露,,部分藥店每周都會給店員做一次培訓,,培訓內容除了藥品藥效的基本知識外,還有一部分,,也是最主要的部分,,是如何留住顧客,并引導他們購買新品種藥以及如何引導消費者走向保健品以及醫(yī)療器械柜臺等,。
而在記者采訪中,,有超過七成的消費者表示,曾經遇到過店員推銷價格高的藥品或者保健品,。
企業(yè)生存狀態(tài)堪憂
200米限制受老藥家歡迎
上述秦女士的藥店在醫(yī)院正對面,,又是經營長達十年的老字號商鋪,但面對當下激烈的競爭,,她亦表示,,生意極為難做,并打算轉行經營門診,。“藥店過去屬于高利潤,,而現在卻是低利潤,幾乎每天都有新的藥店參與到瓜分市場的行列,。”秦女士表示,,像她這樣相對中檔的藥店如果要繼續(xù)發(fā)展,只能走上連鎖店經營,。但是,,如果加盟到連鎖企業(yè),就要受到“集體采購”,、“統(tǒng)一售價”的限制,,這不是她想要的。而如果不加盟,,就得面對越加混亂的零售市場,,被不法經營者擠得沒有銷售空間,。“部分藥店為了生存,已經開始在經營上搞‘小動作’了,。”秦女士說,,部分藥店售貨員極力推薦的藥品,有的是未經檢驗或不達標的低質藥,,銷售價格是進貨價格的好幾倍,。而在炎熱的夏季。部分小藥店為了降低成本,,連空調都舍不得開,,而藥品如果不按照規(guī)定儲存,就會發(fā)生變質,,藥品質量也會大打折扣,。“所以,對于政府新出臺的200米距離限制,,我們是很擁護的,。”秦女士說,“直線距離200米范圍內已有藥品零售企業(yè),,不再批準新建或遷建藥品零售企業(yè) ”政策的出臺,,正是為了提高藥店門檻,遏制小藥店開設,。這一政策的實施,,或許對規(guī)范整個藥品零售市場有重要意義。而對習慣于買東西貨比三家的老百姓來說,,只要是真藥、好藥,,藥店越便利越好,,藥價越便宜越好。(本報記者 康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