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發(fā)人體濕氣過重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中醫(yī)上看來主要分為外因和內因,,外因主要是由于外部原因所導致的,例如生活環(huán)境過于潮濕;但是內部原因主要是指人的脾臟功能不健全所引發(fā)的濕氣入侵,。如果是因為內因所引發(fā)的濕氣過重,,這時候就需要補脾去濕,因此有哪些可以補脾去濕的中成藥呢?
中醫(yī)認為,,濕邪是最為常見,,也是最難治療。導致體內濕氣的形成可分外因和內因,,外因是空氣中的濕度大而致,,內因則是脾胃不健,運化祛濕能力差而導致濕氣內滯,。飲食不當,,因喜食冷飲,貪吃生冷瓜果等寒涼之物,,損傷人體陽氣也會導致濕癥,。濕癥還常常與其它因素結合而出現、寒濕,、暑濕,、風濕等癥狀。
濕癥在天氣潮濕時更容易發(fā)病,,常見的癥狀有:頭痛暈重,、身體倦怠腰腿酸痛、關節(jié)屈伸不利;或見兩眼,、腿腳浮腫;胸中郁悶,、脘腹脹滿、口淡,、飲食無味,、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大便溏瀉,、舌苔厚膩等癥狀。這些都屬于所謂的“濕氣重”,。
脾臟能運化水濕。脾喜燥而惡濕,,若脾陽振奮,,脾臟健運,運水化濕功能正常,,濕邪則不易致病,。反之,,濕氣太重致人生病后,病人往往出現頭昏頭重,、四肢酸懶,、身重而痛、為預防,、減輕濕邪傷人,,必須重視護脾。只有脾胃陽氣振奮,,才能有效抵抗?jié)裥暗那忠u,,所以溫補脾胃是除濕的最好途徑。下面我們一起具體來看看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都有哪些,。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健脾丸
健脾丸為著名的消食導滯藥,,因具有健脾消食之功而得名。它是根據明代王肯堂《證治準繩:類方》卷五中的“健脾丸”方加減而成的,,為保和丸的姊妹方,,小兒消化不良最為常用,此外,,還用于慢性胃炎,、胃神經官能癥、胃,、十二指腸潰瘍,、慢性腸炎等。
【成分】黨參,、白術(炒),、陳皮、枳實(炒),、山楂(炒),、麥芽(炒)。
【方解】方中用黨參,、白術補益脾胃以資運化;山楂,、麥芽消食化滯;陳皮、枳實理氣和胃,。諸藥合用,,補脾益胃,理氣運滯,,對于脾虛食積證極為適用,。
【功能主治】健脾開胃。用于脾胃虛弱,,脘腹脹滿,,食少便溏,。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木香順氣丸
【成分】:木香、枳殼(制),、陳皮,、香附(醋制)、檳榔,、蒼術(炒),、砂仁、厚樸(制),、甘草,、青皮(炒)。
【功能主治】行氣化濕,,健脾和胃,。主治胸膈痞悶,脘腹脹痛,,嘔吐惡心,,噯氣納呆。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附子理中丸
【成分】:附子(制),、黨參,、白術(炒)、干姜,、甘草,。
【功能主治】溫中健脾。用于脾胃虛寒,,脘腹冷痛,,嘔吐泄瀉,手足不溫等病癥,。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參苓白術丸
此方是治療脾虛泄瀉的代表方劑,。用于因稍進油膩食物或飲食稍多,大便次數就時顯增多,,伴有不消化食物,,大便時瀉時溏,遷延反復,,飲食減少,,食后脘悶不舒,面色萎黃,,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脈細弱。
【成分】人參,、白術、茯苓,、山藥,、蓮子肉、白扁豆,、薏苡仁,、砂仁、桔梗,、甘草,、大棗。
【功能主治】補脾胃,,益肺氣,。用于脾胃虛弱,食少便溏,,氣短咳嗽,,肢倦乏力。益氣健脾,,滲濕止瀉
健脾祛濕的中成藥:歸脾丸
【成分】黨參,、白術(炒)、炙黃芪,、炙甘草,、茯苓、遠志(制),、酸棗仁(炒),、龍眼肉、當歸,、木香,、大棗(去核)。
【功能主治】益氣健脾,,養(yǎng)血安神,。用于心脾兩虛,氣短心悸,,失眠多夢,,頭昏頭暈,肢倦乏力,,食欲不振,,崩漏便血。
健脾祛濕的食療方
溫補脾胃可食用健脾的食物如鯽魚、胡蘿卜,、蘋果,、淮山、蓮子,、茨實,、豬肚、鴨子等;祛濕食物有赤小豆,、薏米,,萵筍,扁豆,,冬瓜等,。潮濕往往與“寒”一起來,要注意保暖,,不要受涼,,也不要吃太寒涼的食物。民間用赤小豆,、薏米熬粥常食對健脾祛濕有很好療效,。
溫馨提示
防治濕癥一要注意避免外部濕氣的侵襲,例如不要在高溫悶熱的環(huán)境中久待,,居住之處不能濕度太大,,寒冷潮濕天氣尤要注意保暖。陰天水涼時不要在河水及游泳池里長時間浸泡,,以防外濕入侵肌表傷人,。為防內濕,切勿過量食生冷瓜果,,飲食宜清淡易消化,,忌肥甘厚膩及暴食。如果患有濕癥則要辨證施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