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芪在中藥店鋪中很常見,只是現(xiàn)在醫(yī)院里面很多中藥做成了粉末狀,,我們很少見到黃芪的原形了,。黃芪并不像有的中藥材一樣長的很矮小,大的黃芪可以長到一米高,。我國自古就有采挖黃芪的傳統(tǒng),,由于采的量太大,導致我們很少見到野生的黃芪?,F(xiàn)在很多藥材都是人工種植的,。那如果有人對黃芪過敏怎么辦呢?
黃芪,,又名綿芪。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主根肥厚,木質(zhì),,常分枝,,灰白色。莖直立,,上部多分枝,,有細棱,被白色柔毛,。多年生草本,,高50-100厘米。產(chǎn)于內(nèi)蒙古,、山西,、甘肅、黑龍江等地,。
黃芪的藥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其有增強機體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應(yīng)激,、降壓和較廣泛的抗菌作用,。但表實邪盛,,氣滯濕阻,食積停滯,,癰疽初起或潰后熱毒尚盛等實證,,以及陰虛陽亢者,均須禁服,。
性喜涼爽,,耐寒耐旱,,怕熱怕澇,適宜在土層深厚,、富含腐殖質(zhì),、透水力強的沙壤土種植。強鹽堿地不宜種植,。根垂直生長可達1米以上,,俗稱“鞭竿芪”。土壤粘重根生長緩慢帶畸形;土層薄,,根多橫生,,分支多,呈“雞爪形”,,質(zhì)量差,。忌連作,不宜與馬鈴薯,、胡麻輪作,。種子硬實率可達30%-60%,直播當年只生長莖葉而不開花,,第二年才開花結(jié)實并能產(chǎn)籽,。
藥用價值
中藥療效
1、表虛自汗:多用于體虛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氣不固,,而汗出,用黃芪配白術(shù),、防風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風散;也可配浮小麥、麻黃根等,。
2,、陰虛盜汗:可與生地、麥冬等滋陰藥同用,。
3,、急性腎炎水腫:用于陽氣不足所致的虛性水腫,并常與防已,、茯苓,、白術(shù)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黃芪湯,。
5,、陽氣虛弱:用于瘡瘍久不潰破而內(nèi)陷,有促進潰破及局限作用,。癰疽久不穿頭,,常與穿山甲、皂角刺,、當歸,、川芎同用。
6,、瘡瘍潰破:久不收口,,有生肌收口之作用,常配銀花,、皂刺,、地丁等。膿液清洗,,與黨參,、肉桂等同用。
7,、肺氣虛證:咳喘日久,,氣短神疲,痰雍于肺無力咯出,。常配伍紫菀,、款冬等,溫肺定喘,健肺氣之品,。脾生痰,,肺儲痰,所以健太陰以祛痰,,黃芪補氣所以尤善治氣虛,。
8、氣虛衰弱:倦怠乏力,,或中氣下陷,、脫肛、子宮脫垂,。補氣健脾,,常與黨參、白術(shù)等配伍;用于益氣升陽而舉陷,,常與黨參,、升麻、柴胡,、炙甘草等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