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父母會在家里準備一些三伏貼,,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使用,尤其是家里有小孩子的家庭,,準備一些三伏貼是很有必要的,,絕大部分人都是去外面購買三伏貼來使用,現(xiàn)在的網(wǎng)購非常發(fā)達,,很多人喜歡通過網(wǎng)絡購買,,實際上,大家還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情況自制三伏貼,,下面介紹一些三伏貼中藥配方,。
自制三伏貼中藥配方:
1,、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生姜作為基本處方,,可結合既往的臨床經(jīng)驗和地域特點等進行加減。配伍加減常用的藥物有麝香,、麻黃,、肉桂、小茴香等,。
藥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細辛采用道地藥材,,且均用生藥,,其中生白芥子可以加強對其他藥物的透皮吸收作用。由于白芥子外用可使皮膚發(fā)熱,、發(fā)紅,,甚至起泡,。臨床上可以適當調整白芥子在藥物中的配伍比重,既可以保證臨床療效,,又可以保障用藥的安全性,。
貼敷時機:一般在每年夏季,農(nóng)歷三伏的初,、中,、末伏的前三天進行貼敷治療。
療程:連續(xù)貼敷3年為一療程。療程結束后,,患者可以繼續(xù)進行貼敷,,以鞏固或提高療效。
貼敷部位:肺俞是冬病夏治穴位貼敷的基本穴位,,主要配伍穴位有膻中,、大椎、定喘,、膏肓,,臨床應用中可以結合中醫(yī)辨證論治選用心俞、膈俞,、腎俞,、脾俞等穴位。
2,、小兒哮喘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細辛、肉桂,,其比例為4∶4∶2∶2∶1,。
貼敷時機:一般在每年三伏天進行,每兩次貼敷之間間隔兩天,,1個療程共貼10次,。
療程:每年貼敷1個療程,連續(xù)貼敷3年,。
貼敷部位:一般以經(jīng)穴為主,,臨床常用的穴位有雙側肺俞、心俞,、膈俞六個穴位,。臨床可根據(jù)辨證,,肺氣虛者加膏肓、膻中,;脾氣虛者加脾俞,、關元;腎氣虛者加腎俞,、定喘,。
3,、哮喘三伏貼配方:
取穴:肺俞、百勞,、膏肓,。
藥物:白芥子、延胡索各30克,,甘遂,、細辛各15克,麝香1.5克,,生姜汁適量,。
治法:將前四味藥共研成細末,使用時將藥末加入鮮姜汁調勻,,做成藥餅備用,。于夏季三伏天進行敷貼,臨用前將藥餅放于消腫止痛貼上濕貼肺俞,、百勞,、膏肓或檀中穴,約4-6小時,,局部皮膚灼辣,,發(fā)紅而未起水泡時除去。每伏貼一次,,三年為一個療程,。
備注:沒有麝香時可用公丁香替代。
寒癥無痰哮喘:細辛5,、白芥子6,、元胡6、制甘遂3,,共為細末,。姜汁調和濕貼肺腧,定喘穴。
寒有痰哮喘:皂莢3,、白芥子6,、元胡6、細辛6,,共為細末,。姜汁調和濕貼肺腧,定喘穴,。
4,、支氣管哮喘三伏貼配方:
藥物組成:
虛貼方:黃芪、蒼術,、沉香,、肉桂、補骨脂等,。
溫陽驅寒方:白芥子,、細辛、甘遂,、干姜,、仙靈脾、延胡索,、小茴香,。
藥材炮制:上述藥物均采用道地藥材,藥物均采用生藥,。藥物用量按一定比例確定,。
實施時間:頭伏開始,隔7天貼1次,,至末伏止,,連貼3年。
實施方法
虛貼方:屬肺虛,、脾虛,、腎虛患者選用。選擇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心俞(雙側),、定喘(雙側)。肺虛者加太淵穴(雙側),,脾虛者加足三里(雙側),,腎虛者加太溪(雙側)。
溫陽驅寒方:脾腎陽虛患者可選用。選擇肺俞(雙側),、脾俞(雙側),、腎俞(雙側)、膈俞(雙側),、氣海(雙側),。
5、虛寒性便秘三伏貼配方:
取穴:神闋,、足三里,、氣海。
藥物:巴豆2克,,吳茱萸6克,,肉桂3克,生姜汁少許,。
治法:前三味混合研為細末,,與姜汁調和如泥膏,制成小圓餅三個,。將藥餅放于消腫止痛貼上濕貼于穴上,。一般12--24小時氣通便下即愈。揭藥后局部出現(xiàn)水泡,,對癥處理,。
6、風濕性關節(jié)炎
藥物:毛莨,、白芥子,、老虎草、獨蒜頭任選一種,。
取穴選擇:肩周炎選肩三井,。肘關節(jié)曲池、尺澤穴,。下肢及膝關節(jié)選足三里,、陽陵泉、絕骨,。肩關節(jié)也可用疼痛通用方加姜汁調和,。
7、高血壓三伏貼配方:
取穴:神闋,、涌泉,。
藥物:吳茱萸60克,槐花30克,,珍珠母30克,,米醋適量,。
8、過敏性鼻炎三伏貼配方:
藥物:白芥子5克,,細辛,,甘遂,玄胡各2克,,麝香1.5克,,姜汁適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