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避孕藥為廣大婦女常選用的避孕方法之一 , 其避孕原理是改變多個環(huán)節(jié)的正常生理功能 , 從而達到避孕的目的,。常見的口服避孕藥有短效避孕藥、緊急避孕藥和探親避孕藥,。(本篇文章主要介紹的是短效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的避孕機制是什么?
1、抑制排卵抑制下丘腦釋放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GnRH),,使垂體分泌卵泡刺激素和黃體生成素減少 , 同時直接影響垂體對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的反應 , 不出現(xiàn)排卵前黃體生成素峰值 , 使卵巢不排卵,。
2、阻礙受精孕激素使宮頸黏液分泌量減少 , 黏稠度增加 , 拉絲度降低 , 不利于精子穿透 , 阻礙受精 ;殺死精子或影響精子功能 , 阻礙受精,。
3,、子宮內(nèi)膜功能和形態(tài)變化避孕藥中的孕激素可干擾雌激素作用 , 使子宮內(nèi)膜增殖變化受抑制 ;而孕激素作用使子宮內(nèi)膜腺體及間質(zhì)提前發(fā)生類似分泌期變化 , 形成子宮內(nèi)膜分泌不良 , 內(nèi)膜血管發(fā)育差 , 不利于受精卵著床。
4,、影響輸卵管功能在持續(xù)雌激素和孕激素的作用下 , 輸卵管內(nèi)膜分泌活動及輸卵管蠕動功能均受影響 , 影響受精卵在輸卵管的運送 , 使受精卵與子宮內(nèi)膜發(fā)育不同步 , 干擾受精卵著床,。
口服避孕藥安全嗎?
普通大眾在使用口服避孕藥的過程中仍然有很多疑問,包括心血管健康,、胎兒畸形,、致癌等問題。
對于血栓風險,,口服避孕藥的劑量(劑量越大,,風險越大 )、服用年齡(年齡越大,風險越大),、肥胖(BMI>30,,風險增加3-4倍)、有血栓家族史,、吸煙(>35歲且每天吸煙>15支的女性不可服用)和長期不動的女性應該謹慎使用口服避孕藥,。
對于癌癥,跟大家想象中不一樣的是,,口服避孕藥的使用可以減少癌癥的發(fā)生,。以下,古教授講課過程中分享了幾則研究,。
1,、子宮體癌
研究表明,短效避孕藥可降低子宮體癌的發(fā)聲風險,,且隨著使用時間增加,,對子宮體癌的預防作用增加。
2,、乳腺癌
短效避孕藥使用對乳腺癌死亡率無影響(HR分別為0.9.0.59-1.36;1.0,,0.77-1.29)。開始使用短效避孕藥的年齡與乳腺癌生存率降低無相關(guān)性,。
3,、宮頸癌
短效避孕藥與宮頸癌的關(guān)系目前仍有爭議。但是古教授表示,,短效避孕藥不增加宮頸癌侵潤癌風險,,也不掩蓋子宮頸的異常變化。建議長期使用短效避孕藥的女性每年進行宮頸細胞學檢查,。
上文介紹了諸多口服避孕藥的諸多益處,,“是藥三分毒”,每個人對藥物的反應不同,,古教授認為以下人群要謹慎使用口服避孕藥,。
口服避孕藥有哪些禁忌癥?
絕對禁忌癥
栓塞性靜脈炎、血栓栓塞性疾病(包括家族史,,如父母或同胞患病提示具有靜脈血栓栓塞的遺傳易感性),、腦血管疾病、冠狀動脈梗塞或有陽性病史,,或存在發(fā)病高危因素;
明顯得肝功能損害,、肝炎和肝功能尚未恢復;
已知或懷疑乳腺癌;
未確診的陰道流血;
已知或懷疑妊娠;
年齡≥35歲的吸煙者。
相對禁忌癥
偏頭痛,、高血壓,、子宮平滑肌肌瘤,、妊娠期糖尿病,、糖尿病,、擇期手術(shù)、癲癇性疾病,、妊娠期阻塞性黃疸,、鐮形細胞病或鐮形C病、膽囊疾病,、二尖瓣脫垂,、系統(tǒng)性紅斑狼瘡、高脂血癥,、吸煙和肝臟疾病,。
最后,古教授建議,,無高危因素的女性每年隨訪一次,,包括:測量血壓、尿液分析,、乳房檢查,、肝臟觸診、盆腔檢查,、巴氏涂片;有風險的女性每6個月檢查一次,,檢查內(nèi)容根據(jù)實際情況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