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上市的數以萬計的中藥,,只有屈指可數的幾個申報美國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FDA)批準,,而且無一獲批……”日前,一篇題為“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的文章刷爆朋友圈,,再次將中醫(yī)藥拋向輿論的風口浪尖,,成為民眾關注的焦點。
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
在2018中醫(yī)藥工作會議間隙,,科技日報記者找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當聽到記者的提問時,老先生直搖頭,。“這樣說是不正確的,,這個問題很復雜,不是通不過,,而是在路上,。”張伯禮強調,。
中藥成分復雜 文化差異等致使難通過審查
“當前,我國有一批中藥正在申請美國FDA注冊的過程中,。”張伯禮說,,一個藥物在美國注冊,要經過FDA一系列技術審批流程,。迄今,,除復方丹參滴丸完成了Ⅲ期臨床試驗外,我國還有一批中藥獲得藥物臨床試驗許可,,有5個中成藥完成了Ⅱ期臨床試驗,。
一般來講,FDA的藥物審批要求提供Ⅲ期臨床試驗數據,,Ⅲ期臨床試驗首先檢驗藥物的安全性,,然后是有效性。藥物有效性的驗證方法采取隨機雙盲試驗,,即設立對照組,、參試者隨機分組、參試者和試驗人員都不知道參試者服用的是藥物還是安慰劑,。采取這樣的方法是為了排除安慰劑效應,。
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最長需耗時8—12年,。
中藥之所以難通過審批,,究其原因,張伯禮分析,,一是兩種知識體系需要溝通,、交流、融匯,。中藥從藥物來源,、處方、制劑及臨床評價等方面來說與現代化學藥有很大差異,,雙方都有一個學習理解的過程,。
這種局面正在改變,去年年底,,張伯禮在與美國FDA工作人員交流時了解到,,在美國、歐盟藥典會審批中國藥物時,,案頭都會放一部中國藥典(Ⅰ部),,作為重要參考書。
二是美國FDA是世界藥物監(jiān)管最嚴格,,水平最高的機構,,而中藥研發(fā),、生產、質控,、評價水平與他們的要求確有很大差距,,中藥要達到其審評技術要求,還需要不斷學習,、實踐,、提高。
“三是復方中藥研發(fā)技術難度更大,,其他國家的藥品在美國FDA通過審批,,注冊成功的也很少,且多是單味藥,,復方中藥很少,。”張伯禮說,復方中藥是中藥特色,,對防治復雜性疾病有顯著優(yōu)勢,,但研究難度較大,技術要求更復雜,。
的確,上海中醫(yī)藥大學研究生院院長陳躍來也表示,,中藥的成分難以完全闡釋清楚;中藥尤其是復方中藥的作用機理尚不能用現代醫(yī)學語言表述;對中醫(yī)中藥的文化認同差異等都是其難通過的原因,。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將FDA審批作為圈錢噱頭?
在“為什么中藥通不過FDA的審查”文中,作者表示,,目前中國臨床實踐中的中藥不要說臨床Ⅲ期了,,連臨床Ⅰ期和Ⅱ期都難以通過,因為大多數中藥的副作用不清楚,,換句話說安全性沒有把握,,更不要說有效性了。
“這些中藥其實明知無法獲得FDA批準,,只是將FDA審批作為股市圈錢的套路而已,。”作者結尾寫道。
對此,,陳躍來表示,,有這個可能,一方面國內老百姓不清楚這種行情,,容易被忽悠;另外,,對一些崇洋媚外的人來說,還是有一定市場,。但這種急功近利,、虛假宣傳,,一旦藥品安全性出現問題,民眾就會對行業(yè)失去信心,。
然而,,張伯禮認為,這種觀點可能有一定的代表性,,但并不正確,。中藥海外注冊需要科技支撐,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對法規(guī)的學習,。的確,,據記者了解,通過FDA的審查,,時間消耗是一方面,,再就是財力,通?;ㄙM高達3—5億美元,。
“企業(yè)家以吃螃蟹的精神去探索,應當給予鼓勵和支持,。”張伯禮說,,中醫(yī)藥國際化是一個過程,特別是在發(fā)達國家進行注冊,,尚處于探索階段,,這也倒逼我們做好研究工作。
“中醫(yī)藥國際化是時代需求,,不是我們強行向海外推廣中醫(yī)藥,。中醫(yī)藥走向國際,要依賴國內堅實的科技積累,,科技是中醫(yī)藥發(fā)展的翅膀,,翅膀越硬才能飛得越高,越遠,。”張伯禮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