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酶指的是存在于心肌細胞內的一類具有催化心肌細胞代謝以及調節(jié)心肌細胞電生理活動作用的酶類物質,。心肌酶主要包括: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肌酸激酶(CK)、乳酸脫氫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 α-羥丁酸脫氫酶(HBDH)等,。一旦心肌細胞發(fā)生破裂和壞死,這些酶類即被釋放入血液進而導致其值升高,,因而臨床通常以心肌酶譜相關檢測指標的變化來衡量心肌細胞的損害程度 [1],。
心肌酶譜測定對急性心肌梗死的診斷、判斷梗死發(fā)生的時間,、面積,、梗死的擴展及有無心肌再灌注均具有一定的價值。但由于其缺乏特異性和敏感性,,特別是在心電圖表現為小的 Q 波的心肌梗死,、不穩(wěn)定心絞痛,、心肌炎或中毒性心肌損傷及伴有腎功能衰竭、或伴有骨骼肌損傷等疾病時難以準確診斷,,近年來酶學檢査雖逐漸被心肌蛋白測定所取代,,但由于酶學檢查簡便,不需特殊儀器設備,,心肌酶譜檢測在臨床中仍有著非常廣泛的應用,。
CK 在組織中分布廣泛,心,、腦,、骨骼肌、腎和腸等均含有豐富的 CK,。CK 分子是由肌型亞單位(M) 及腦型亞單位 (B) 組成的二聚體,,CK 同工酶有 CK-MM、CK-MB,、CK-BB 3 種,。CK-MM 主要存在于骨骼肌,;CK-MB 主要分布在心?。籆K-BB 主要存在于腦,、肺,、平滑肌和前列腺中,正常血清中絕大部分為 CK-MM,,CK-MB 不超過總活力的 5%,,CK-BB 含量極微。CK-MB 幾乎全部存在于心肌,。血清中 CK 和 CK-MB 的酶活性約在心肌梗死發(fā)生后 4~10 h 升高,,未接受溶栓治療的患者大約在 24 h 達到高峰,比梗死冠脈得到早期再灌注的患者早 10 h 達到高峰,。大約在胸痛 36~72 h 后 CK-MB 可回復到參考值內 [2],。
AST 及其同工酶廣泛存在于心、 肝,、腎、腦等組織內,。電泳可將 AST 分離為胞漿 AST (s-AST) 和線粒體 AST (m-AST) 兩種同工酶,。AST 在發(fā)病后 6-12 h 顯著升高,48 h 達到髙峰,,約 3 ~5 天恢復正常 [2],。
LDH 廣泛存在于人體組織中,,屬于氫轉移酶類,催化乳酸氧化成丙酮酸,,組織中此酶活力約比血清髙 1000 倍,,只要人體組織中有少量組織壞死,所釋放的酶就能使血液中乳酸脫氫酶活力升高,。
α-羥丁酸脫氫酶(HBDH) 與 LDH,、AST、CK 及 CK-MB 一起組成心肌酶譜,,對診斷心肌梗死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王喜棟, 張琳, 李偉, 等. 腦出血患者心肌酶譜與纖維蛋白原聯(lián)合檢測的臨床價值 [J]. 腦與神經疾病雜志,2012,20(1):37-39.
[2] 張伶輝. 傳統(tǒng)心肌酶譜檢測在急性心肌梗死診斷中的臨床意義 [J]. 當代醫(yī)學 , 2013 , 19 (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