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寶醫(yī)療網
為了不被欺騙,人們對如何破解謊言的研究從未停歇,。而2009年美劇《Lie To Me》(中文劇名:別對我撒謊)播放后,,更是掀起破解謊言的熱潮。
主人公萊特曼博士揭穿謊言的本事令人驚嘆,,他憑借觀察細微的表情便能判斷對方是否說謊,,這讓不少人著迷,因為人們總是嘗試著無限接近真相,,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從簡單的測謊術到上世紀發(fā)明測謊儀,再到最近美國科研人員研制的眼球測謊儀,,人們一直在孜孜不倦地研究,。然而這些測謊儀真的有那么神奇嗎?萊特曼的測謊術在現(xiàn)實中又真的可用嗎,?本版主筆 快報記者 李彥
測謊儀何時誕生,?
1921年第一臺測謊儀誕生,而測謊術西周時期就出現(xiàn)
上世紀60年代,,《紅巖》這部小說和同名電影廣受好評,,其中有這樣一個段落:特務為了逼迫共產黨員成崗招供,用盡了各種各樣的手段,。其中還包括使用測謊儀,。但是成崗說的全是真話:“我是共產黨員,永遠不會出賣革命的利益,!”錄音機里,,什么口供也沒有記下。在一個只說真話的人面前,,測謊儀成了一個擺設,。
那時的測謊儀是不是最早的測謊儀呢?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測謊儀最早誕生在1921年的美國,,由約翰·拉森等人研制出,,不過那只能算是現(xiàn)代測謊儀的雛形。經過幾十年發(fā)展,,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測謊技術已經得到檢察機關普遍接受。目前有50多個國家在不同程度上使用著測謊技術,。
使用測謊儀其實還不是最早的測謊方法,,早在兩千多年前的西周時期,古人就提出了“以五聲聽獄訟”的測謊方法,。如果一個人在接受審訊時,,語無倫次、臉色通紅等,,他的回答就有可能是謊言,。差不多與此同時,印度流行著一種“大米測謊法”:往嫌疑人嘴里塞入一小把大米,,過段時間再要他吐出來,,如果大米仍然是干的,他就被認定撒了謊,。原因很簡單:由于撒謊膽怯,,可使人停止正常分泌口水。
直到19世紀末期,,意大利才出現(xiàn)了真正科學意義上的測謊術:犯罪學家切薩雷和生理學家莫索合作發(fā)現(xiàn)了人在撒謊后血壓,、脈搏和呼吸發(fā)生的“微妙變化”,并計算出了一整套量化的標準,。
說謊時身體哪些部位
會出賣你,?
體溫、呼吸,、眼睛,、脈搏等
而科學的測謊方法究竟是什么呢?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大腦對外界刺激會留下一定的印痕,,即記憶。當那些記憶被重新提起,,特別是不光彩的記憶必然引起被測試人沉重的心理壓力或心理應激,,從而引起生理上一系列異常的反應,比如,,體溫微升,、出汗,、呼吸速率加快、瞳孔放大等,。這些反應會隨著情緒,、行為的變化而變化,這種變化不是人的意志所能控制,。測謊儀測試的就是生理上的變化,。
這些變化主要由三個指標組成:第一個指標是皮膚電。因為皮膚電實際是受交感神經活動的影響,,突然的刺激會造成皮膚的收縮反應,;第二個指標是呼吸,。人緊張的時候呼吸就會變得急促,。第三個指標是血壓,也就是脈搏,。
最近美國研究出的眼球測謊儀也是利用這個原理,。南京鼓樓醫(yī)院寧益眼科中心門診部主任鮑連云表示,瞳孔是眼睛內虹膜中心的開口,,是光線進入眼睛的通道,。人的主觀意識無法控制瞳孔的大小變化。當一個人說謊的時候,,他的內心難免會情緒波動,,這時交感神經就會起作用,使瞳孔散大,、心跳加快,、冠狀動脈擴張、血壓上升等,,所有的這一切變化都是人的主觀意志無法控制的,。
鮑連云說,“瞳孔的變化肉眼很難觀察出,,但現(xiàn)在已經研制出一些精密的儀器可以測量出來,。例如在醫(yī)學上也會用一種紅外瞳孔記錄儀來觀察患者的瞳孔收縮變化,以判斷眼睛有沒發(fā)生病變,。”
測謊儀不能用時怎么辦,?
邏輯推理是揭穿謊言的利器
那是否意味著眼球測謊儀就比之前的測謊儀更精確呢?事實并非如此,,專家解釋,,精密而先進的測謊儀器并非在任何時候都能發(fā)揮作用,它需要很多先決條件,,要求被測謊人員在身體健康,、情緒穩(wěn)定等情況下才能進行測謊,。如果這個人眼睛正好有病,或者被測謊的人以此為借口躲避測謊,,也是有可能的,。
因此,在測謊過程中,,人們更多地還是依靠邏輯推理來判斷他人是否在說謊,,特別是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也不可能隨身帶個測謊儀,,這時就要學會用邏輯推理來破解謊言,。
即便我們沒有學過邏輯學,但在做數(shù)學題時,,也常常用邏輯推理解決問題,,我們甚至可以推理別人是否說謊。
【例題】有一道簡單的題目:“有張三,、李四,、王五三人,張三說李四在說謊,,李四說王五在說謊,,王五說張三和李四都在說謊。假設至少有一個人在說真話,,試問,,三人誰在說謊,誰說的是真話,?”
看起來有點復雜的題目,,若用數(shù)學公式推理,則會清晰多了,,假設張三為A,、李四為B、王五為C,,說真話為1,,說謊話為0。
第一種情況,,若張三說真話,,即A=1,由于張三說李四在說謊,,可推知B=0,。而李四說王五在說謊,但B=0,,李四說假話,,則王五說的真話C=1,。由于王五說,張三和李四都在說謊,,可知A=0,,B=0與A=1矛盾,則A=1時問題無解,。
第二種情況,,若張三說假話,即A=0,,由于張三說李四在說謊,,可知李四說真話,即B=1,,李四說,,王五在說謊,知C=0,。由于王五說,,張三和李四都說謊,根據(jù)他說的可反推出三種情況:A=1,,B=1或A=0,B=1,,或A=1,,B=0。
因在這三種情況中至少有一個人說的是真話,。由這三種情況只可以挑選出A=0,,B=1,C=0符合要求,,結論是張三,、王五說假話,李四說真話,。
利用邏輯推理揭穿謊言更多應用在刑事偵查中,,古今中外斷案中,在沒有證據(jù)情況下,,邏輯推理往往能在險中求勝,。
【案例】古時,某地趙三和好友周生約好一起雇船外出做生意,,可次日清晨到了出發(fā)時間,,趙三一直沒有出現(xiàn)。于是周生詢問船主,,船主打著呵欠說沒看到趙三來過,,周生便遣船主去趙三家催,。趙妻(三娘子)詫異,丈夫早在四更時就離開了,,于是急匆匆地跟船主來到船上,,將情況告知周生。三人分頭去找許久無果,,周生擔心受牽連,,忙到官府報警??h官瞧見趙妻長相嬌媚,,便懷疑趙妻與人私通謀害丈夫,但苦于沒有證據(jù),,此案久拖未決,。
后來,一位楊評事仔細查看案卷后,,從中發(fā)現(xiàn)了端倪,,他確定三人中有一個說了謊。細心的他發(fā)現(xiàn),,船主到趙三家門口敲門時喊的是“三娘子”,,按照古時風俗,有男人在家時不能直呼其妻,。在邏輯學上,,這是一個為真的必要條件假言判斷,楊評事根據(jù)這個判斷前提推理得出“船主知道趙三不在家”這個結論,。整個推理過程符合“肯定后件就要肯定前件”的規(guī)則,,因而其結論是真實可靠的,繼而推理得出船主與趙三的失蹤有關,。隨后案件的重審中,,船主如實供述了自己謀財害命的過程。
《Lie To Me》
中的技巧管用嗎,?
很多人天生就是表演家,,僅用表情、行動線索還不夠
勘破謊言歸根結底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心理博弈,,最終的判斷還得依靠人。美國FBI早在1994年就已經在招聘探員時啟用了謊言測試環(huán)節(jié),,他們在戳穿謊言方面有不少普通人也能借鑒的招數(shù),。
招式1:說謊者常會忘“我”,。
美國赫特福德郡大學的心理學家韋斯曼認為,人們在說謊時往往會感到不舒服,,他們會本能地把自己從所說的謊言中剔除出去。比如,,當你問你的朋友昨晚為什么不來參加派對時,,如果他抱怨:“車壞了”,而不是“我的車壞了”,,那么很有可能他在說謊,。
招式2:反復問同一個問題。
如果說謊者已經回答過兩次同樣的問題,,那么他們就會認為“蒙混過關”了,,并讓身體放松下來。趁他們不注意時再次問到這個問題,,此時,,說謊者不是惱羞成怒,就會傾向于坦白,。
當然還有從人的肢體語言,、語聲語調,甚至細微的表情中捕捉撒謊細節(jié)的招式,,具體操作可參考這兩年大熱的美劇《Lie To Me》,。劇中,男主角萊特曼常常通過下巴上揚,、眉毛斜垂、抿抿嘴巴來判斷一個人是否說謊,,他的那句“真相和快樂不可兼得”已被劇迷奉為經典,。
劇迷們總結出萊特曼不少識別謊言技巧。
比如:眉毛上挑并擠在一起表示恐懼,;真正的吃驚表情轉瞬即逝,,超過一秒鐘便是假裝的;人們說謊時常會不由自主地摸脖子,,這是典型的機械反應,,同時很難把謊言倒敘出來,他們會預先按順序編好謊言,,但從不會倒著順一遍,;男人的鼻子里有海綿組織,當他想隱瞞什么,,鼻子就會開始癢,,此時就會下意識地摸鼻子等等,。還有一個最簡單的判斷方法,對問題的生硬重復是典型的說謊,。“你去過她家嗎,?”“不,我沒有去過她家,。”
但這些通過細節(jié)判斷說謊真的真實可靠嗎,?
劇中主人公卡爾·萊特曼博士的原型其實是美國心理學專家保羅·艾克曼博士。1978年,,他發(fā)布了面部動作編碼系統(tǒng),。在這一系統(tǒng)中,人臉部的肌肉有43塊,,可以組合出1萬多種表情,,靠著這套系統(tǒng)他反復推敲判斷人們是否撒謊。
但是,,屏幕外的保羅·艾克曼絕不會承認自己像劇中如此神奇,。他很清楚,人和人之間的個體差異如此巨大,,有的可謂天生的表演家,,撒起謊來面不改色心不跳;有人僅僅遭到懷疑,,便會緊張失措,,自感心虛;有人擅用技巧,,真話假說,,假話真說,撲朔迷離,;有的說謊者首先成功地欺騙了自己,,欺騙別人的成功概率也提高了許多……如此之多的“例外”都會令測謊儀失靈,心理學中的表情,、行動線索也遠遠不夠,,人們必須反復揣摩,動用邏輯,、理性,、知識來甄別,才有可能揭穿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