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X線的產(chǎn)生 1895年,,德國科學家倫琴發(fā)現(xiàn)了具有很高能量,肉眼看不見,,但能穿透不同物質,,能使熒光物質發(fā)光的射線。因為當時對這個射線的性質還不了解,,因此稱之為X射線,。為紀念發(fā)現(xiàn)者,后來也稱為倫琴射線,,現(xiàn)簡稱X線(X-ray) ,。
一般說,高速行進的電子流被物質阻擋即可產(chǎn)生X線,。具體說,,X線是在真空管內高速行進成束的電子流撞擊鎢(或鉬)靶時而產(chǎn)生的。因此,,X線發(fā)生裝置,,主要包括X線管、變壓器和操作臺,。
X線管為一高真空的二極管,,杯狀的陰極內裝著燈絲,;陽極由呈斜面的鎢靶和附屬散熱裝置組成,。
變壓器為提供X線管燈絲電源和高電壓而設置。一般前者僅需12V以下,,為一降壓變壓器,;后者需40~150kV(常用為45~90kV)為一升壓變壓器。
操作臺主要為調節(jié)電壓,、電流和曝光時間而設置,,包括電壓表、電流表,、時計,、調節(jié)旋鈕和開關等,。
在X線管、變壓器和操作臺之間以電纜相連,。X線機主要部件及線路見圖1-1-1,。
圖1-1-1 X線機主要部件示意圖
X 線的發(fā)生程序是接通電源,經(jīng)過降壓變壓器,,供X線管燈絲加熱,,產(chǎn)生自由電子并云集在陰極附近。當升壓變壓器向X線管兩極提供高壓電時,,陰極與陽極間的電勢差陡增,,處于活躍狀態(tài)的自由電子,受強有力的吸引,,使成束的電子,,以高速由陰極向陽極行進,撞擊陽極鎢靶原子結構,。此時發(fā)生了能量轉換,,其中約1%以下的能量形成了X線,其余99%以上則轉換為熱能,。前者主要由X線管窗口發(fā)射,,后者由散熱設施散發(fā)。
(二)X線的特性 X線是一種波長很短的電磁波,。波長范圍為0.0006~50nm,。目前X線診斷常用的X線波長范圍為0.008~0.031nm(相當于40~150kV時)。在電磁輻射譜中,,居γ射線與紫外線之間,,比可見光的波長要短得多,肉眼看不見,。
除上述一般物理性質外,,X線還具有以下幾方面與X線成像相關的特性:
穿透性:X線波長很短,具有很強的穿透力,,能穿透一般可見光不能穿透的各種不同密度的物質,,并在穿透過程中受到一定程度的吸收即衰減。X線的穿透力與X線管電壓密切相關,,電壓愈高,,所產(chǎn)生的X線的波長愈短,穿透力也愈強,;反之,,電壓低,所產(chǎn)生的X線波長愈長,,其穿透力也弱,。另一方面,,X線的穿透力還與被照體的密度和厚度相關。X線穿透性是X線成像的基礎,。
熒光效應:X線能激發(fā)熒光物質(如硫化鋅鎘及鎢酸鈣等),,使產(chǎn)生肉眼可見的熒光。即X線作用于熒光物質,,使波長短的X線轉換成波長長的熒光,,這種轉換叫做熒光效應。這個特性是進行透視檢查的基礎,。
攝影效應:涂有溴化銀的膠片,,經(jīng)X線照射后,可以感光,,產(chǎn)生潛影,,經(jīng)顯、定影處理,,感光的溴化銀中的銀離子(Ag+)被還原成金屬銀(Ag),,并沉淀于膠片的膠膜內。此金屬銀的微粒,,在膠片上呈黑色,。而未感光的溴化銀,在定影及沖洗過程中,,從X線膠片上被洗掉,,因而顯出膠片片基的透明本色。依金屬銀沉淀的多少,,便產(chǎn)生了黑和白的影像,。所以,攝影效應是X線成像的基礎,。
電離效應:X線通過任何物質都可產(chǎn)生電離效應,。空氣的電離程度與空氣所吸收X線的量成正比,,因而通過測量空氣電離的程度可計算出X線的量,。X線進入人體,也產(chǎn)生電離作用,,使人體產(chǎn)生生物學方面的改變,,即生物效應,。它是放射防護學和放射治療學的基礎,。
二、X線成像的基本原理
X 線之所以能使人體在熒屏上或膠片上形成影像,,一方面是基于X線的特性,,即其穿透性,、熒光效應和攝影效應;另一方面是基于人體組織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別,。由于存在這種差別,,當X線透過人體各種不同組織結構時,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到達熒屏或膠片上的X線量即有差異,。這樣,在熒屏或X線上就形成黑白對比不同的影像,。
因此,,X線影像的形成,應具備以下三個基本條件:首先,,X線應具有一定的穿透力,,這樣才能穿透照射的組織結構;第二,,被穿透的組織結構,,必須存在著密度和厚度的差異,這樣,,在穿透過程中被吸收后剩余下來的X線量,,才會是有差別的;第三,,這個有差別的剩余X線,,仍是不可見的,還必須經(jīng)過顯像這一過程,,例如經(jīng)X 線片,、熒屏或電視屏顯示才能獲得具有黑白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
人體組織結構,,是由不同元素所組成,依各種組織單位體積內各元素量總和的大小而有不同的密度,。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可歸納為三類:屬于高密度的有骨組織和鈣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軟骨、肌肉,、神經(jīng),、實質器官、結締組織以及體內液體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組織以及存在于呼吸道,、胃腸道、鼻竇和乳突內的氣體等。
當強度均勻的X線穿透厚度相等的不同密度組織結構時,,由于吸收程度不同,,因此將出現(xiàn)如圖1-1-2所示的情況。在X線片上或熒屏上顯出具有黑白(或明暗)對比,、層次差異的X線影像,。
在人體結構中,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對X線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肺部含氣體密度低,,X線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圖1-1-2 不同密度組織(厚度相同)與X線成像的關系
X線穿透低密度組織時,,被吸收少,,剩余X線多,使X線膠片感光多,,經(jīng)光化學反應還原的金屬銀也多,,故X線膠片呈黑影;使熒光屏所生熒光多,,故熒光屏上也就明亮,。高密度組織則恰相反
病理變化也可使人體組織密度發(fā)生改變。例如,,肺結核病變可在原屬低密度的肺組織內產(chǎn)生中等密度的纖維性改變和高密度的鈣化灶,。在胸片上,于肺影的背景上出現(xiàn)代表病變的白影,。因此,,不同組織密度的病理變化可產(chǎn)生相應的病理X線影像。
人體組織結構和器官形態(tài)不同,,厚度也不一致,。其厚與薄的部分,或分界明確,,或逐漸移行,。厚的部分,吸收X線多,,透過的X線少,,薄的部分則相反,因此,,X線投影可有圖1-1-3所示不同表現(xiàn),。在X線片和熒屏上顯示出的黑白對比和明暗差別以及由黑到白和由明到暗,,其界線呈比較分明或漸次移行,都是與它們厚度間的差異相關的,。圖1-1-3中的幾種情況,在正常結構和病理改變中都有這種例子,。
圖1-1-3 不同厚度組織(密度相同)與X線成像的關系
A.X 線透過梯形體時,,厚的部分,X線吸收多,,透過的少,,照片上呈白影,薄的部分相反,,呈黑影,。白影與黑影間界限分明。熒光屏上,,則恰好相反 B.X線透過三角形體時,,其吸收及成影與梯形體情況相似,但黑白影是逐步過渡的,,無清楚界限,。熒光屏所見相反 C.X線透過管狀體時,其外周部分,,X線吸收多,,透過的少,呈白影,,其中間部分呈黑影,,白影與黑影間分界較為清楚。熒光屏所見相反
由此可見,,密度和厚度的差別是產(chǎn)生影像對比的基礎,,是X線成像的基本條件。應當指出,,密度與厚度在成像中所起的作用要看哪一個占優(yōu)勢,。例如,在胸部,,肋骨密度高但厚度小,,而心臟大血管密度雖低,但厚度大,,因而心臟大血管的影像反而比肋骨影像白,。同樣,胸腔大量積液的密度為中等,,但因厚度大,,所以其影像也比肋骨影像為白。需要指出,人體組織結構的密度與X線片上的影像密度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是指人體組織中單位體積內物質的質量,,而后者則指X線片上所示影像的黑白。但是物質密度與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質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的X線量多,,影像在照片上呈白影,。反之,物質的密度低,,比重小,,吸收的X線量少,影像在照片上呈黑影,。因此,,照片上的白影與黑影,雖然也與物體的厚度有關,,但卻可反映物質密度的高低,。在術語中,通常用密度的高與低表達影像的白與黑,。例如用高密度,、中等密度和低密度分別表達白影、灰影和黑影,,并表示物質密度,。人體組織密度發(fā)生改變時,則用密度增高或密度減低來表達影像的白影與黑影,。
三,、X線成像設備
X 線機包括X線管及支架、變壓器,、操作臺以及檢查床等基本部件,。60年代以來,影像增強和電視系統(tǒng)技術的應用,,使它們逐漸成為新型X線機的主要部件之一,。為了保證X線攝影質量,新型X線機在攝影技術參數(shù)的選擇,、攝影位置的校正方面,,都更加計算機化、數(shù)字化,、自動化,。為適應影像診斷學專業(yè)的發(fā)展,,近30多年來,除通用型X線機以外,,又開發(fā)了適用于心血管,、胃腸道、泌尿系統(tǒng),、乳腺及介入放射,、兒科、手術室等專用的X線機,。
技術設備改進與檢查方法的新進展簡介
X線診斷學近30年來,,由于物理學,、藥理學,、醫(yī)學生物工程及電子工業(yè)的發(fā)展,促進X線診斷機硬件的改善,,從而獲得新的影像,,促進診斷學的發(fā)展。
1.大功率X線機,、配備影像增強器及影像轉化裝置 X線機的基本結構為高壓發(fā)生器,、X線球管及控制臺上三大部件。由于高壓發(fā)生器及X線球管結構改進,,使得球管能量(即功率)加大,,可達 100KV(Kilowatt),同時球管焦點微?。?.1—0.3mm,甚至0.05 mm),,故攝取照片采用高mA短時間曝光,X線攝像對比好,,清晰度強?,F(xiàn)在常用1000、1250或2000mA大型X線機作特殊檢查及造影檢查,。
近代X線機常配備影像增強器(Image intensifier,,簡稱Ⅱ)及電視設備(Television,簡稱TV)。電視屏幕上影象亮度很大,,能顯示較小的病灶,,比普通透視優(yōu)越。操作可在比較明亮的機房或傳送到其它房間內察看,,后者稱為隔室遙控檢查,,工作人員可避免射線的照射。有時還配備熒光縮影,、磁帶錄象(Video-tape)及電影(Cine-radiography)裝置,,將影像記錄留存,,及時拍照臟器病變及功能變化,便于分析研究及會診示教之用,。上述熒光縮影,、電視技術(包括錄相)和電影照相等稱為影像轉換裝置,多用于胃腸檢查,,觀察心臟搏動,,特別是在大功率X線機上配備影像轉換裝置,對于心臟造影及各種血管造影的診斷準確性有明顯的提高,。
影像增強器能減少X線用量,。未配備Ⅱ的普通透視,X線球管需發(fā)射3~5mA才能達到診斷要求,;而配備Ⅱ后,,X線球管只須發(fā)射0.3 ~0.5mA,不僅合乎診斷要求,而且亮度比普通透視高,。因此,,Ⅱ既能減少球管損耗,又能降低患者及工作人員所接受的X線輻射劑量,。
四,、X線檢查方法
(一)普通檢查
是應用身體的自然對比進行透視或照相。此法簡單易行,,應用最廣,,是X線診斷的基本方法。
1.透視(Fluoroscopy) 使X線透過人體被檢查部位并在熒光屏上形成影像,,稱為透視,。透視一般在暗室內進行,檢查前必須做好暗適應,,帶深色眼鏡并有暗室內適應一段時間,。透視的優(yōu)點是經(jīng)濟,操作簡便,,能看到心臟,、橫膈及胃腸等活動情況,同時還可轉動患者體位,,作多方面觀察,,以顯示病變及其特征,便于分析病變的性質,,多用于胸部及胃腸檢查,。缺點是熒光影象較暗。細微病變(如粟粒型肺結核等)和密度,、厚度較大的部位(如頭顱,、脊椎等)看不太清楚,,而且,透視僅有書寫記錄,,患者下次復查時不易做精確的比較,。
2.照相(Radiography) 亦稱攝影。X線透過人體被檢查的部位并在膠片上形成影像,,稱為X線照相,,膠片曝光后須經(jīng)顯影、定影,、水洗及晾干(或烤干)等步驟,,操作復雜,費用較貴,。照片所見影像比透視清楚,,適用于頭顱、脊椎及腹部等部位檢查,。照片還可留作永久記錄,,便于分析對比,、集體討論和復查比較,。但照片不能顯示臟器活動狀態(tài)。一張照片只反映一個體位(體位即照相位置)的X線征象,,根據(jù)病情和部位,,有時需要選定多個投照體位。
照相體位:X線檢查時,,患者位于膠片(或熒光板,、影像增強器、下同)與球之間,,身體位置與膠片,、球管的關系,稱為體位,。
體位的名稱,,通常按兩種方法命名:
(1)按X線進行的方向命名:X線玩管位于檢查部位的后面,膠片位于其前面,,X線由后向前投照,,故稱為后前位。反之,,X線由前向后投照,,則稱為前后位。
(2)按接近膠片的部位命名:某些部位檢查時(例如心臟,、脊椎等),,須作斜位檢查,。以胸部為例,使旋轉成右肩前方貼近膠片,,則稱為右前斜位,;反之,如左肩前方貼近膠片,,則稱為左前斜位,。側位投照亦然,依被檢部位的某一側貼近膠片命名,,例如左例位和右側位等,。
(二)特殊縮影
1.斷層縮影(Photofluorography) 是在暗箱裝置內,用快速照相機把熒光屏上的影像攝成70mm或100mm的縮小照片,。這種照片的工作效率比透視高,、費用低,還可減少接受放射線的劑量,。機器可裝成流動式,,直接到部隊、工廠,、學校,、農(nóng)村,為廣大工農(nóng)兵作胸部體檢,。
2.斷層縮影(Tomography) 又稱分層照相或體層照相,。是應用一種特殊裝置專照某一體層的影像,使該層影像顯示清楚,,而不在此層的影像模糊不清,,這就可以避免普通照片上各層影像彼此重迭混淆的缺點。斷層照相常用于檢查肺內包塊,、空洞及大支氣管情況,;此外,還可用于其它部位的檢查,。根據(jù)照相時X線球管轉動的形式(即軌跡),,斷層照相分為幾種。最常用的是直線式斷層照相,,設備簡單,,裝置容易。另一種是多軌跡斷層照相,,除直線外,,還有大圓、小圓,、橢圓和梅花及螺旋形等軌跡,,其優(yōu)點是避免直線斷層照片上縱行線條狀影,,且顯示細微結構較好,既能取得薄層又能取得厚層影像,,其中薄層照相對復雜微細結構(如中耳,、內耳),能獲得清晰的影像,。
△3. 鉬靶軟X線照相(Molybdenum target radiography) X線束含有不同的波長,,線束波在長短決定于X線球管陽極靶面金屬材料的原子序數(shù)。絕大多數(shù)的X線球管都使用鎢靶,,鎢的原子序數(shù)為74,,能產(chǎn)生短波射線(硬線)多,穿透力強,,適用于身體各部位的X線照相,,但對于較薄的部位(如手指),特別是軟組織,,影像效果沒有鉬靶好,。鉬的原子序數(shù)為42,能產(chǎn)生長波射線(軟線)多,,穿透力強,,適用于軟組織X線照相,尤其多用于乳腺疾病的診斷,。
△4. 放大照相(Magnification radiography) 攝影時增加照相部位與膠片間的距離,,使投照的影像放大,,稱為放大照相,。為著使放大后的影像不致模糊失真,必須使用0.3mm以下的微焦點球管,,使X線束窄小,,從而獲得病變放大后的清晰影像。此法可用于顯示矽肺結節(jié),,對早期診斷有幫助,,亦可用于顯示骨骼的細微結構及早期破壞灶。
△5. 高電壓照相 亦稱高仟伏相,,是指用120KV以上的電壓拍照X線照片,。1常用120~150KV。其優(yōu)點是X線穿透力強,,以胸部照片而論,,如被鎖骨、肋骨或縱膈遮蔽的病灶容易顯見,;胸水或胸膜增厚遮蔽的肺部病灶也能夠看到,。
(三)造影檢查
前已述及人體內有些器官與組織缺乏自然對比,,須引入造影劑形成密度差異以下扼要敘述常用的造影劑與檢查方式。
1.造影劑及其種類 高密度造影劑含鋇劑,、碘制劑等,。
鋇劑(Barium):使用醫(yī)用硫酸鋇,作鋇餐與鋇灌腸檢查,;或制成鋇膠漿用于支氣管造影檢查,。
碘制劑及分油劑與水劑、片劑(丸劑)等,。
(1)油劑:A,、碘化油(Oleum Iodinatum)是碘與植物油結合的機碘化物,無色或淡黃色,,不溶于水,,能與水分散乳化。濃度40%的碘化油,,用于支氣管造影,、瘺道造影、膿腔造影及子宮輸卵管造影,。乳化之碘化油可用作肝癌之栓塞劑,。碘化油如有游離磺分支,其色變?yōu)樽丶t色,,則不可使用,。B碘苯酯(Iophendylatum)無色或淡黃色油狀液體,不溶于水,,粘稠度比碘油低,,適用于脊髓造影及腦室造影。
(2)水劑:又分無機磺化物與有機碘化物(含離子型造影與非離子型造影劑),。
A,、無機碘化物:為碘化鈉,有效濃度為12.5%,,價格低,,易配制,用于逆行腎盂造影,、膀胱造影及手術后膽道造影,。缺點為刺激性大,不宜多用,。目前,,幾乎不用。
B、有機碘化物:種類多,,用途廣,。由于其排泄徑路不同,又分為兩大類,。其一,,進入體內后經(jīng)肝細胞分泌至膽管再進入膽囊,故用于膽囊造影或膽管造影,。此類有兩種造影劑:一是碘番酸(Acidum Iopanoicum)片劑,;吡羅勃定(Biloptin)膠囊,用作口服法膽囊造影,,另一是50%膽影葡胺(Meglumine iodipamide),,用作靜脈法膽管造影。其二,,有機碘通過腎臟排泄,,用于各部位血管造影、心臟造影及靜腎盂造影,。此類造影劑也有兩種:一為離子型造影劑,,國內普遍使用,產(chǎn)品為60—70%泛影葡胺(Meglumine diatrizoate)及異泛影葡胺(Meglumine iothalamate),,后者又稱康銳(Conray),。兩者皆含有陽離子(葡甲胺離子或鈉離子)與陰離子(有機碘酸離子)。另一為非離子型影劑,,不含離子,,不帶電,其產(chǎn)品有碘笨六醇(Iohexol),、甲泛醣胺(Metrizamide),、以及優(yōu)維顯(Iopromide或Uitravist)。非離子型造影劑較離子型造影劑具有更多的優(yōu)點,,但由于經(jīng)濟價值高,,尚不能普遍應用。
低密度造影劑含空氣,、氧氣及二氧化碳等。多用于器官腔內或組織間隙內造影,,如氣腹造影,、腹膜后充氣造影及關節(jié)造影等。氣腦造影及腦室造影由于CT檢查的開展已很少采用,。
2.引入途徑 分直接引入法與生理積聚兩種形式,。
(1)直接引入法:又分為兩種途徑;其一是經(jīng)自然通道口引入造影劑至相應的某器官,如從口腔或肛門引入鋇劑行胃道鋇餐或鋇灌腸檢查,;經(jīng)鼻腔(或口腔)插管至氣管注射碘油行支氣管造影,;經(jīng)尿道逆行插管注射碘水至尿道或/和膀胱是為尿道或/和膀胱造影,需要時可將導管再引入輸尿管作逆行腎盂造影,;經(jīng)陰道插管至子宮腔內注射碘劑稱為子宮輸卵管造影,;還有經(jīng)病變或手術形碭瘺道引入造影劑,為瘺道造影或術后膽管造影等,。其二是經(jīng)皮膚穿刺,,自針管或聯(lián)結導管注射造影劑,引入與外界隔離的腔道或器官內,,如各種血管造影,、心臟造影、氣腦造影及腦室造影等,。
(2)生理積聚或生理排泄法:經(jīng)口服或靜脈注射造影劑,,利用該造影劑具有選擇性經(jīng)某臟器生理聚積或排泄,暫時停留于管道或內腔使之顯影,,例如口服膽囊造影,,靜脈腎盂造影等。
3.造影前準備和造影反應的處理
為使造影檢查順利進行并獲得預期效果,,造影前對病人的預先準備工作顯得重要,。各器官的造影前準備工作在相應地章節(jié)介紹,此處著重介紹有關碘制劑造影前應注射事項:(1)查詢患者有無造影的禁忌證如碘過敏,、心腎嚴重疾病,。(2)向患者解釋造影的程度以求得合作。(3)作碘過敏試驗,,將擬用的造影劑1.0ml經(jīng)靜脈注入,觀察15min內有無不良反應—輕者,,表現(xiàn)為周身灼熱感、惡心,、嘔吐,、蕁麻疹等;重者,,反應為心血管,、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及呼吸功能障礙,如休史,、驚厥,、喉頭水腫及呼吸循環(huán)衰竭等。嚴重反應致死者極其少見,,如無上述反應,,才能做造影,。過敏試驗雖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但實踐中也有作試驗時無癥狀,,而在造影時卻發(fā)生反應,。因此,每次注射碘劑時應準備好急救藥品以防不測,。如果在造影過程中出現(xiàn)嚴重癥狀時,,應立即終止造影并進行抗過敏、抗休史和其它對癥治療,。若有心臟停搏則需立即進行心臟按摩術等,。
五、X線檢查方法的選擇原則
X 線檢查方法的選擇,,應該在了解各種X線檢查方法的適應證,、禁忌證和優(yōu)缺點的基礎上,根據(jù)臨床初步診斷,,提出一個X線檢查方案,。一般應當選擇安全、準確,、簡便而又經(jīng)濟的方法,。因此,原則上應首先考慮透視或拍平片,,必要時才考慮造影檢查,。但也不是絕對的,例如不易為X線穿透的部位,,如顱骨就不宜選擇透視,,而應攝平片。有時兩三種檢查方法都是必須的,,例如對于某些先天性心臟病,,準備手術治療的患者,不僅需要胸部透視與平片,,還必須作心管造影,。對于可能產(chǎn)生一定反應和有一定危險的檢查方法,選擇時更應嚴格掌握適應證,,不可視作常規(guī)檢查加以濫用,,以免給患者帶痛苦和損失。
六,、X線檢查中的防護
X線檢查應用很廣,,接觸X線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應該重視X線檢查中的防護問題。應了解放射防護的意義、方法和措施,。
(一),、放射防護的意義
X 線穿透人體將產(chǎn)生一定的生物效應。若接觸的X線量過多,,超過容許曝射量,,就可能產(chǎn)生放射反應,甚至產(chǎn)生一定程度的放射損害,。但是,,如X線曝射量在容許范圍內,一般則少有影響,。因此,,不應對X線檢查產(chǎn)生疑慮或恐懼,而應強調和重視防護,,如控制X線檢查中的曝射量并采取有效的防護措施,,安全合理的使用X線檢查,盡可能避免不必要的X線曝射,,以保護患者和工作人員的健康,。
近二三十年來,由于X線設備的改進,,高千伏技術,、影像增強技術、高速增感屏和快速X線感光膠片的使用,,使X線曝時量已顯著減少,,放射損害的可能性也越來越小。但是仍不能掉以輕心,,尤其應重視孕婦,、小兒和長期接觸射線的工作人員。近年來介入放射學開展越來越多,,射線防護問題應予注意,。
(二)、放射防護的方法和措施
技術方面,,可以采取屏蔽防護和距離防護原則,。前者使用原子序數(shù)較高的物質,常用鉛或含鉛的物質,,作為屏障以吸收不必要的X線,。后者利用X線曝射量與距離平方成反比這一原理,通過增加X線源與人體間距離以減少曝射量,。
從 X線管到達人體的X線,,有原發(fā)射線和繼發(fā)射線兩類,,后者是前者照射穿透其他物質過程中發(fā)生的,其能量較前者小,,便影響較大,。通常采用X線管殼、遮光筒和光圈,、濾過板,、熒屏后鉛玻璃、鉛屏,、鉛橡皮圍裙,、鉛手套以及墻壁等,進行屏蔽防護,。增加人體與X線源的距離以進行距離防護,,是簡易的防護措施。
患者方面,,為了避免不必要的X線曝射和超過容許量的曝射,,應選擇恰當?shù)腦線檢查方法,設計正確的檢查程序,。每次X線檢查的曝射次數(shù)不宜過多,,也不宜在短期內作多次重復檢查(這對體層攝影和造影檢查尤為重要)。在投照時,,應當注意投照位置,、范圍及曝射條件的準確性。對照射野相鄰的性腺,,應用鉛橡皮加以遮蓋,。
放射線工作者方面:應遵照國家有關放射護衛(wèi)生標準的規(guī)定制定必要的防護措施,正確進行X線檢查的操作,,認真執(zhí)行保健條例,,定期監(jiān)測射線工作者所接受的劑量。透視時要戴鉛橡皮圍裙和鉛手套,,并利用距離防護原則,,加強自我防護。
在介入放射學操作中,,應避免不必要的X線透視與攝影,。應采用數(shù)字減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設備,USG和CT等進行監(jiān)視,。
http://hnhlg.com/ne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