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領導的研究團隊近日在PNAS上發(fā)表論文指出,他們發(fā)現并解析了決定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的基因調控網絡,。這一研究成果將有助于開發(fā)口感更好的稻米品種,。
稻米的食用和蒸煮品質主要由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決定, 作用機制尚不清楚,。李家洋院士等通過關聯分析等手段分析發(fā)現了18個與稻米淀粉合成相關的基因的互作關系,,明確了直鏈淀粉含量、膠稠度,、糊化溫度三者的相關性以及決定這3個性狀的主效基因和微效基因和它們之間的作用關系,,從而揭示了調控稻米食用和蒸煮品質的精細調控網絡, 這一模型得到了遺傳轉化實驗的證實。這項研究的結果為稻米品質的分子設計與遺傳改良提供了理論依據,可以通過轉基因工程或分子標記輔助育種技術同時改變稻米的3個品質性狀,,實現在高產基礎上的優(yōu)質水稻品種的選育,。(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