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關轉基因的話題引起了廣泛關注,。轉基因作物為何會引發(fā)如此大的關注度?轉基因作物到底安不安全,?帶著疑問,,《科學時報》記者專訪了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植物生理學會理事長許智宏,。
許智宏認為,人們之所以對轉基因作物的質疑如此強烈,,其實是因為利用轉基因技術來進行作物育種的歷史畢竟較短,,公眾對轉基因還缺乏基本的了解。而科學家有責任用公眾能明白的語言把轉基因講清楚,。
批準安全生產證書不等于商業(yè)化
《科學時報》:2009年年底,,國家剛剛批準了三個轉基因農作物品種。這是否意味著,,這三個轉基因品種將進入商業(yè)化發(fā)展階段,?
許智宏: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專門提到了“實施好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科技重大專項”,說明轉基因研究已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
不過,,盡管國家已正式給轉植酸酶基因玉米和轉基因抗蟲水稻頒發(fā)了生產應用安全證書,但它作為新品種進入商業(yè)化生產之前,,還須通過正常的品種審定順序,,這個順序不是一兩年就能完成的。此外,,它還必須開展大量的田間試驗,,通過審定,然后推廣到一定的面積,,最后才是大規(guī)模生產,,這至少需要三五年左右的時間,。
人們對轉基因缺乏基本了解
《科學時報》:生物學界還在研究轉基因主糧對人體是否存在潛在風險,而社會上對轉基因作物仍有很大爭議,,也是出于安全性的問題,。您對此怎么看?
許智宏:不能籠統(tǒng)地講轉基因作物是否安全,,關鍵是看轉的什么基因,,所以必須一個基因一個基因地去討論,就像我們不能因為牛奶,、雞蛋出了問題就否定整個食品行業(yè),。1996年,從美國第一批批準的轉基因作物品種推出以后,,至今已有14年時間,,目前還未發(fā)現有安全性問題。至今已有29個國家種植轉基因作物,,去年全球種植面積已達1.34億公頃,。從作物種類而言,主要是玉米,、大豆,、棉花、油菜等,。以大豆為例,,目前全世界種植的大豆中約3/4的面積是轉基因大豆,美國作為全球大豆的主要生產國,,轉基因大豆的面積已達90%左右,。
轉基因的安全性問題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對人是否安全,這屬于食品安全的范疇,;二是對環(huán)境是否安全,。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從對轉基因的生物安全性檢測來講,,也需要由不同的部門開展工作,。
首先,對已經研發(fā)出來的轉基因作物品種,,如新近我國批準的轉基因抗蟲水稻,、轉植酸酶基因玉米,都要做有關食品安全方面的各種試驗,,測試對人體是否可能有害,,是否有過敏反應,還要看其營養(yǎng)成分等方面是否有變化。
其次,,是看所試驗的特定轉基因作物對環(huán)境生態(tài)的影響,,比如轉的抗蟲基因除了殺死害蟲以外對有益的昆蟲有沒有影響,對生物多樣性是否有影響,。
對老百姓來講,,一般會首先關注轉基因作物的食品安全性問題。我個人覺得,,截至目前,,不少人仍對轉基因作物缺乏基本的了解,一聽到抗蟲基因,、毒蛋白,,就開始懷疑它是不是對人體有毒。其實,,抗蟲毒蛋白只對部分昆蟲有毒,,有很強的專一性。就像現在的轉基因棉花,、轉基因水稻里的抗蟲基因所產生的抗蟲毒蛋白,,它只對鱗翅目害蟲有毒性,這方面已經做過大量的毒理試驗,。
這個抗蟲毒蛋白并不是從轉基因作物才開始使用的,,人類知道這個抗蟲蛋白已幾十年了。所謂“BT”,,其實就是一種細菌——蘇云金桿菌的縮寫,。科學家早就發(fā)現這種細菌在其芽孢中生產一種可起到抗蟲效果的晶體蛋白,,以前人們是通過發(fā)酵生產把它作為生物防治藥物用于農業(yè),拿到田間去噴,,但其缺點是很不穩(wěn)定,,一下雨很易被雨水沖刷掉而失效。現在,,科學家只是讓植物自己生產這種晶體蛋白殺蟲,。
我國現在有40%多的污染源來自農業(yè),像長江,、太湖,、滇池的污染很大部分就是由農業(yè)污染造成的,主要是我國使用了太多的農藥,、化肥,。我國農藥使用量全球第一,2005年就達140萬噸,而1990年才用了不到30萬噸,。我年輕時曾在棉花地里工作過,。當時,每年因農藥使用不當或過量導致中毒,、死亡的情況時有發(fā)生,,因為棉花的病蟲害很嚴重,而噴灑農藥都是在最熱的夏天,,而且棉花在生長過程中要多次噴灑農藥,。種植抗蟲轉基因棉花后,不用噴那么多農藥,,這其實也是對環(huán)境的一種保護,。而轉基因的棉花地里也會播種非轉基因棉花,或在周圍種植其他作物,,給昆蟲提供繁殖后代的機會,,以減少對生物多樣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