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老百姓歷來吃的都是由祖祖輩輩幾千年檢驗過來的放心糧,但20歲的轉基因食品正在日益滲透著我們的生活,。三十才不惑,,二十歲代表著還不成熟。轉基因作物其安全性的檢驗需要多少年,、通過多少生物物種做實驗才能足以支撐“安全”兩字呢,?
有人說茲事關中華民族的種族安全問題,。袁隆平教授曾說過:“我吃了沒問題,但這還不行,。我這樣的老人現(xiàn)在沒有問題,,但下一代就沒問題嗎?也有人開玩笑說我兒子絕不娶吃轉基因食品的女娃,?;蛟S以后下一代結婚除了要有房有車有錢的證明,還多一個未食用過轉基因食品的證明吧,。”
委實,,糧食要像真理一樣經(jīng)過實踐的檢驗才能放心。很多人在問:我們老百姓怎樣才能參與到與自己息息相關的科學政策討論與制定當中呢,?日本全國“共識會議”值得中國思考與借鑒,。
日本“共識會議”值得中國借鑒
在日本國內(nèi),圍繞著以轉基因技術為代表的生物技術,、腦死問題,、克隆技術,、癌細胞的治療以及瘋牛病等等科學技術問題,,人們曾產(chǎn)生出很多疑慮,甚至出現(xiàn)了頻繁的反對運動,。針對日本民眾的反應,,為了讓公眾能參與到轉基因作物等科學問題的政策制定上來,日本召開了全國的“共識會議”,。
日本的“共識會議”共召開了四次,,首先是兩次準備會議,向民眾代表介紹了轉基因農(nóng)作物的利益和風險的基本知識,,根據(jù)共識會議的討論整理出了民心,、民憂的“關鍵性問題”,然后在第三次會議由專家針對之前的“關鍵性問題”做出回答,,讓公眾和專家進行互動討論,,第四次會議上,完全由公眾整理出“公眾意見提案”,。
1998年日本召開了議題為“轉基因治療”的試行性共識會議,,2000年“關于轉基因農(nóng)產(chǎn)品[17.90 2.87%]的共識會議”執(zhí)行委員會第三次會議召開,本次正式會議整個過程均對外開放,,會議之外的公眾也都參與旁聽,。會議首先由專家根據(jù)第二次準備會議整理出來的“關鍵性問題”報告,針對公眾代表最關心,、最擔憂的問題給予回答,、解釋和說明,,然后專家和公眾之間可以展開充分討論。這個階段的會議,,是首次實現(xiàn)專家和公眾雙方面對面的交流討論,,真正體現(xiàn)了共識會議的精神——“專家與公眾之間的對話”。
第四次正式會議,,是根據(jù)前三次會議的說明,、解答以及討論的結果,由公眾代表整理出關于轉基因農(nóng)作物的“公眾意見提案”,。由公眾團體撰寫的文件《共識會議報告》具有極高的水平,,以至于讓參加會議的專家也感到非常震驚。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份作為共識會議最后的總結性報告文件,,從撰寫到完成的全部過程,完全由公眾代表來負責,,專家和政府機構均無權介入,,正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真正體現(xiàn)了共識會議當中公眾的主導權。在借鑒日本這種國民參與模式的基礎上,,也期待中國的轉基因食品問題和其他科技問題得到公眾更多的參與,。
轉基因食品不符合中國國情
另外,轉基因食品也不符合中國的國情,。美國是轉基因食品的發(fā)源地,,美國是大農(nóng)場耕作方式,在人少地多的情況下,,無法對農(nóng)場進行除草,、殺蟲。用殺蟲劑又會存在較高的成本和污染殘留等問題,。在此背景下,,美國開發(fā)了轉基因作物品種。很多轉基因的功能都是用來殺蟲或者除草,,對其他的植被造成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