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應該不算是溫室氣體排放大戶,,相對城里人,,他們很少坐飛機出行,很少開大排量汽車郊游,。
不過,,在如今這個時興談論氣候變化的時代里,一幫西方科學家又將矛頭指向亞洲的米農,,稱他們種植的水稻田全天候排放著比二氧化碳還要厲害的溫室氣體。亞洲米農反問,,西方人可以少開車,,一天三頓的米飯又怎能納入“減排”對象。
談到溫室氣體,,人們首先想到的是二氧化碳,,由此指向排放二氧化碳的化石類燃料使用者,包括用煤炭的火電站,,燒油的汽車,,人們還聯(lián)想到雨林的破壞和草原的缺失,因為植被可以吸收二氧化碳,。
少有人聯(lián)想到大米,。“如果你在稻田中穿行,你可以發(fā)現(xiàn)水稻田的水里一直冒著大量的泡泡,,它們中大多數(shù)是甲烷,,”國際水稻研究所生物研究員賴納·瓦斯曼說。
甲烷,,俗稱沼氣,,與二氧化碳同屬溫室氣體。在大氣層中,,甲烷所產生的溫室效應是二氧化碳的20倍以上,。國際水稻研究所總部位于菲律賓呂宋島洛斯巴尼奧斯,當?shù)氐咎锍善?,是東南亞主要稻米產區(qū)之一,。
那水稻田在全球變暖的過程中又扮演什么角色呢,?瓦斯曼統(tǒng)計,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中,,甲烷至少占20%,,而甲烷排放中,有一半來自稻米種植,,另一半來自垃圾分解以及反芻類動物的腸胃漲氣,,例如牛打嗝。
瓦斯曼說,,全球人都應該為緩解氣候變暖出力,,但把稻米種植卷入化石類燃料引起的溫室氣體排放紛爭中去,是個錯誤,。針對眼下一些西方科學家及綠色組織呼吁亞洲人少吃大米的言論,,瓦斯曼說,這未免過于極端,,“別帶著情緒說話”,。
瓦斯曼不愿公開這些科學家和綠色組織的具體名稱。瓦斯曼告訴法新社記者,,對于稻米,,也許可以在種植層面想辦法,但不要在飲食習慣方面打亞洲人的主意,。瓦斯曼同樣不主張讓水稻田減排課題成為即將召開的哥本哈根聯(lián)合國氣候大會的辯論焦點,。(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