轟轟烈烈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即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經(jīng)過了原定12天的會期和被迫的“延時”爭論、爭執(zhí)以至爭吵,,終于拉上了帷幕,。會議最終達成的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xié)議》,給幾近絕望的世人聊以慰藉,。欣慰,?遺憾?憤怒,?回顧這艱難的12天,,在哥本哈根上演的變幻莫測的一幕幕,有的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淡忘,,而有的則會被載入史冊,,任后人評說。
回顧這段本不該如此的歷史,,再細看那些不容忽視的真相,,對這次會議的成敗得失,時間自有公論,。也許未來,,人類還有機會,但若不將問題看清看透,,不把利益的天平調(diào)試均衡,,未來再多的類似會議依舊會重蹈此次的覆轍,那么此次哥本哈根所留給人類的,,將僅僅是喧嘩躁動后的孤寂落寞,。
不能“各遂所愿”的結(jié)果
12月18日,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原定議程的最后一日,。這讓人不禁想起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但大會沒有如莎翁筆下的喜劇一樣收場,最終沒能“各遂所愿”,。
結(jié)局雖不是喜劇結(jié)尾,,但這一日的進程卻堪比戲劇,跌宕起伏,。
從18日的黎明到深夜,,從18日的深夜再到19日的黎明,,全世界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哥本哈根的貝拉中心,翹首期待著能從中傳出令人欣喜的消息,,為緊張的12天劃上一個完美的句號,。各國政要慷慨陳詞之后,最后的艱難磋商開始了,。而隨著時間的流逝,,沒有曙光出現(xiàn),人們心頭僅存的希望在一點點地消逝,,幾乎所有人都認為大會將以徹底失敗告終,。
然而就在最后時刻,當?shù)貢r間18日深夜,,美國,、中國、南非,、印度和巴西等國經(jīng)過磋商,,達成共識,形成了一份協(xié)議草案提交大會討論表決,。眼見峰回路轉(zhuǎn),,人們看到了一線希望,哥本哈根最終將通過一份協(xié)議,,讓人類有可能抓住這“最后的機會”,。
但事態(tài)的發(fā)展卻足以讓任何一位劇作家慨嘆:歷史的戲劇性無法預知。這份被歐盟稱為“雖不完美,,但總勝于無”的草案,,遭到77國集團和拉美國家的反對。經(jīng)過徹夜談判,,當?shù)貢r間19日早晨8時許,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主席,、丹麥首相拉斯穆森宣布,,《哥本哈根協(xié)議》草案未獲通過,暫停會議,,繼續(xù)進行商討,。
3個多小時之后,會場傳出消息:與會各國已達成共識,,同意對《哥本哈根協(xié)議》“進行記錄”,。當?shù)貢r間19日下午3時,在延長一天會期之后,,喧囂一時的《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15次會議終于在哥本哈根閉幕,。
在失望與絕望中尋找著希望,從山窮水盡到峰回路轉(zhuǎn),,從末路窮途到柳暗花明,。在這加長版的最后一日會議中,有太多的戲劇性轉(zhuǎn)折出現(xiàn),。多種情緒在哥本哈根會場及周圍充斥:有人感到欣慰,,有人感到哀傷,有人充滿憤怒,,也有人只能選擇無奈,。
我們確實不必過于苛求什么。在這個多元的世界里,,任何一個多邊協(xié)議都不可能“各遂所愿”,,而如氣候變化大會這樣規(guī)模如此龐大、利益關(guān)系如此復雜的多邊談判,,更不可能有“皆大歡喜”的結(jié)局,。硝煙散盡,哥本哈根恢復了一如既往的寧靜美麗,,而此次氣候變化大會的成敗功過,,自有后人來評說。
不難推測的結(jié)局
那些對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滿懷希望的人在兩周前也許不曾料到12天后會是如此模樣,。但隨著會議變幻莫測,、亂象叢生的進程,一些不和諧音符不斷出現(xiàn),,一出出令人憤慨以至憤怒的鬧劇重復上演,,這樣的結(jié)局也就意料之中了。
早在一個月前,,英國氣候變化研究中心的網(wǎng)絡(luò)遭遇黑客入侵,,大量被竊取和公開的內(nèi)部資料和近千封電子郵件顯示,該研究中心多年來人為地修改氣候變暖數(shù)據(jù),,夸大全球氣候變暖的影響,。一時之間,“氣候門”事件沸沸揚揚,,給尚未開幕的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扎了一針兒,。盡管“氣候門”并不影響人們對全球氣候變化的重視,這一針不痛不癢,,卻依然引起了不少人的質(zhì)疑:我們看到的,、我們聽到的是否就是真相?氣候變化懷疑論者稱,,氣候沒有變暖,,更沒有科學依據(jù)證明人類行為導致氣候變暖,。氣候變暖陰謀論者更是指出,氣候變暖就是一起陰謀,,一起發(fā)達國家炮制的,、背后隱藏著巨大經(jīng)濟利益和政治企圖的陰謀,是發(fā)達國家借以扼殺發(fā)展中國家正在進行的工業(yè)化進程的一個工具,。
如果說“氣候門”算是哥本哈根氣候變化大會的一個“餐前小點”,,那么,一而再的“丹麥草案”則可稱為哥本哈根盛宴的一道“另類大餐”了,。
12月9日,大會開幕僅兩天,,一份傳說中的“丹麥草案”被證成真,,激起了廣大發(fā)展中國家的怒火,一時軒波頓起,,草案始作俑者暗藏的居心昭然若揭,。當《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秘書處執(zhí)行秘書德布爾趕緊出面澄清之后,,人們以為這一鬧劇將就此結(jié)束,,但12月16日,在高層會議剛一開始,,另一份“丹麥草案”再次現(xiàn)身會場,。這份主席國違反大會程序而自作主張私下擬訂的協(xié)議草案再次遭到發(fā)展中國家的強烈反對,。程序性問題的背后所隱藏的是實質(zhì)性問題:在《聯(lián)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shè)工作組和《京都議定書》特設(shè)工作組尚未提交報告的情況下,,主席方提案的舉動是對大會進程的破壞。而圍繞這一問題的爭論,,體現(xiàn)的則是發(fā)達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在談判堅持雙軌制還是單軌制上的較量,。
主席國急切希望本次氣候變化大會能夠達成各方滿意的協(xié)議,此等心情可以理解,,但其一而再的表現(xiàn),,不免讓人心生疑慮:我們期待的“公開、透明”原則能夠?qū)崿F(xiàn)嗎,?原大會主席、丹麥氣候與能源大臣康妮·赫澤高16日悄然辭職,,所謂“程序性”變更的背后,,是否還有其他的原因?
在哥本哈根上演的劇集不僅于此,,就“責任”問題的無休止的爭論,、對《京都議定書》原則的刻意忽視以至否定,、對出資額度的一再虛與委蛇……凡此種種,最終的一波三折也就在所難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