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待了20年,,徐福生因為拆遷需要已經搬了十幾次家,,“從四環(huán)被攆到了五環(huán),又馬上要被攆去六環(huán)了,。”
不過每次“被搬家”,,徐福生都很高興。這位做建筑垃圾回收的生意人表示:“還要拆,,就還有生意做,。”
在徐福生眼里,建筑垃圾也分三六九等:施工現場廢棄的破舊門窗,、泡沫板,、銅鋁鐵都是好東西;渣土,、碎磚石則是真正的垃圾,,“連我們撿破爛的都不要,還有誰要”,?
答案是土地,。
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博士高世揚花了近1年,調查北京建筑垃圾的回收情況,。他得出了一組驚人的數據:在北京每年產生4000萬噸建筑垃圾中,,回收利用的還不到40%,其余都以填埋的方式進行處理,。
這一數字遠高于北京每年700萬噸的生活垃圾產出量,。換句話說,就在我們?yōu)樯罾奶幚韱栴}焦頭爛額時,建筑垃圾正如一頭無人約束的猛獸,,悄悄地吞噬我們的城市,。
“無人約束。”高世揚再三強調說,。據他調查,,只有10%的建筑垃圾會被運往指定的消納場所,其余的或被隨意傾倒,,或被運往非法運營的填埋地進行處理,。
每年都像是發(fā)生過一場大地震
2003年,徐福生發(fā)現建筑廢品的產生量和需求量同時大增,,將事業(yè)重點從生活垃圾轉向了建筑垃圾,。
后來,他聽說那一年正是圍繞北京2008年奧運會進行的城市建設啟動年,。從那一年開始,,北京的建筑垃圾年產生量從3000萬噸激增至4000萬噸,超過了英國和法國一年的數量,。
對此,,北京城市管理學會副秘書長劉欣葵教授解釋說,城市化的大躍進是建筑垃圾產生的主要動因,。
“隨著城市化的推進,,建筑垃圾的產生是必然現象。”劉欣葵告訴記者,,“但問題是,,是否一定要以這么高的建筑垃圾產出量作為發(fā)展代價?”
在一份由北京工業(yè)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崔素萍撰寫的《北京市建筑垃圾處置現狀與資源化》的報告中,,記者發(fā)現,,因老舊城區(qū)拆遷和市政工程動遷產生的建筑垃圾約占建筑垃圾總量的75%以上,而因意外原因造成建筑坍塌以及建筑裝潢產生的建筑垃圾約占總量的20%,。
根據行業(yè)標準,,不同的來源直接關系到建筑垃圾的產生量。以每萬平方米計算,,施工這么大面積的房屋將產生500噸~600噸垃圾,,如果拆除同樣面積的舊建筑,垃圾產生量就將多了13倍,,高達7000噸~1.2萬噸,。
劉欣葵指出,,很多老舊城區(qū)的建筑并未到達50年的標準使用壽命,,可以通過內部改造的方式完成城市化所需要的功能置換。“在技術上100%可以做到,但在現實中很難實現,。”劉欣葵說,。
哈爾濱工業(yè)大學建筑學院的周立軍教授對此深有感觸。他的研究團隊用了1年為一條歷史街區(qū)設計改造方案,,可以“不傷一兵一卒”地將住宅區(qū)轉化為商業(yè)區(qū),。最終,方案在開發(fā)商的手里夭折,,歷史街區(qū)變成了百貨大樓,。
“只剩下一面花了幾百萬保留下的古墻,他們說這代表了對街區(qū)的保護,。”周立軍回憶,,“其他的都沒有留下,其實,,本可以什么都留下的,。”
“留下的是無人問津的建筑垃圾山!”高世揚略帶憤怒地展示他拍攝到的照片,,被隨意傾倒的碎磚石堆成了小山,,就像一座剛剛遭遇了地震襲擊的城市。
在一次實地勘探的過程中,,高世揚就遇到了中央電視臺的攝制組,。他們打算拍攝地震中救人的場面,就把拍攝地點選在了垃圾場,。
如果按照建筑垃圾的產生量計算,,北京每年都像是發(fā)生過一場大地震。1995年的日本神戶大地震產生建筑垃圾1850萬噸,,1999年的臺灣地區(qū)大地震產生建筑垃圾2000萬噸,,唯一“無法比擬”的是產生了1.7億噸建筑垃圾的汶川特大地震。
“再加上廣州上海,,就差不了多少了吧,!”高世揚開了個小玩笑,但隨即繃緊了面孔,,“其實,,它們都是災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