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jù)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wǎng)近日報道,,美國一個研究小組正在研究改良植物的技術,以期在未來幾十年中,,將植物光合作用捕獲碳的能力提高一倍,。當前植物光合作用每年從大氣中捕獲的碳只有30億噸,而為遏制氣候惡化,,每年需要從大氣中減少約90億噸碳,。該研究發(fā)表在10月出版的《生物科學》上。
研究由美國勞倫斯·伯克利國家實驗室和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共同進行,,旨在探索一種途徑來更好地利用生物質能源作物控制大氣中二氧化碳上升水平,。
論文第一作者、伯克利實驗室地球科學部高級科研人員克里斯托·簡森說,,將在今后幾十年把植物光合作用捕獲碳能力提高一倍,。到2050年,利用植物從大氣中清除碳的能力將達到50億噸到60億噸,,這大部分將來自草本或木本的生物能源作物,。
生物能源作物能從兩方面抵制氣候變化:一方面,植物纖維可轉化為中性碳,,作為運輸燃料來替代化石燃料,;另一方面,植物可通過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二氧化碳,,將大量的碳通過根系固定在土壤中,,形成一種生物炭。
如果一種草能結合高能量和高附加的優(yōu)點,,還能減少大氣中的碳,,人們首先會選它作為生物燃料,比如一種很有潛力的生物燃料原料——芒草,,它們根系龐大,,能從空氣中捕獲碳,并將碳固定在土壤中達數(shù)千年,,是目前最佳的生物能源作物候選,。
但簡森和研究小組卻首先考慮如何提高這些植物的固碳能力,他們描述了幾種途徑:一是轉變植物冠層,,加強它攔截陽光的效率,;二是提高植物吸收利用太陽光的能力,,以提高二氧化碳合成生物質的效率;三是提高植物將所捕獲的碳輸送到根部的能力,,將更多的碳儲存在土壤中,;最后在保持產量不變的前提下,加強植物對各種壓力的耐受程度,。
簡森認為,,人們在利用生物能源作物時,能首先考慮對其進行基因改良,,給生物能源作物引入一些優(yōu)良的屬性,,比如讓它們能耐受干旱,或能利用鹵水,、含鹽廢水或灌溉用海水,,從而避免增加淡水供給的負擔。生物能源作物基因改良較容易,,強化它們耐壓固碳的能力可大大降低大氣中的碳含量,。(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