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邊的苞米它已結穗兒,微風輕吹,,起熱浪,,我東瞅瞅,西望望……”這首膾炙人口的東北歌曲,,描繪的是玉米高高長成“青紗帳”的畫面,,秋日的東北松嫩大平原,一望無際的玉米長勢喜人,。
玉米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一直以來都是商品市場上的大宗品種,然而上世紀末,,人們發(fā)現玉米除了基本的農業(yè)種植以及初級的食品,、飼料加工外,又有了新的用途,,成為了新興工業(yè)產品的原材料,。
隨著玉米深加工產業(yè)的快速發(fā)展,一系列問題隨之出現,。
人車爭糧
玉米深加工產業(yè)中,,爭議最大的就是使用玉米來生產燃料乙醇。
為了推進可再生能源與新能源的發(fā)展,,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等有關部委曾于2004年聯合出臺政策,在黑龍江省等省區(qū)推廣使用玉米加工車用乙醇汽油的試點項目,,每生產1噸車用乙醇,國家發(fā)給1880元的補貼,,并且減免一切稅收。政策出臺后,,各地積極發(fā)展生物燃料乙醇產業(yè),,建設燃料乙醇項目的熱情空前高漲。
據有關部門統計,,在2004年至2006年兩年內,,國內以生物燃料乙醇或非糧生物液體燃料等名目提出的意向建設生產能力已超過千萬噸。中國成為繼巴西,、美國之后的全球第三大生物燃料乙醇生產國和消費國,。
在此期間,作為燃料乙醇主要原料的玉米價格也水漲船高,。由于需求旺盛,,大量農戶改種玉米,一定程度上占用了耕地,。為此,,國務院2007年宣布停止在建的糧食乙醇燃料項目,。
經過幾年的集中銷售,國有糧食部門儲存的陳化糧已到達低位,。前幾年多以陳化糧作為燃料乙醇生產原料的南方地區(qū)的幾個省市,,表示已沒有陳化糧可用。
2010年我國全年進口玉米157萬噸,,我國首次從玉米凈出口國變?yōu)橛衩變暨M口國,,無疑敲響了中國糧食安全的警鐘。國內基本糧食需求尚不能滿足,,那么以糧食制油自然讓人們無法接受,。
“2008年以來全球糧價的波動,正是全球市場完成了金融化,糧食在技術上可以被轉換成汽油的直接后果,。”著名的農業(yè)經濟學者、《糧食戰(zhàn)爭》譯者顧秀林異常憂心的是,,“在全球市場,,從國家利益的角度和國際利益集團的動機來看,玉米能變燃料部分取代石油,,石油能被控制,,金融能被控制,中國的市場大門就被徹底打開,,中國糧食安全就無法保障了,。”
控制需求保糧安
除了燃料乙醇外,淀粉項目,、制糖項目也是使用玉米的大戶,。因為這些項目能帶來更高的利潤,所以多數企業(yè)踴躍投身到玉米深加工行業(yè)中來,。
然而目前國內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供應壓力大,,玉米深加工產業(yè)的發(fā)展又促使我國玉米在工業(yè)上的需求增大,玉米消費需求的增長,,明顯高于產量的增長,,這也造成了我國國內玉米供需長期處于緊平衡狀態(tài)。
“自2008年玉米深加工興起,,其消耗量已從年4000萬噸增至約7000萬噸,。此外還包括1.05億噸玉米動物飼料。玉米深加工的興起也伴隨著連續(xù)3年價格的上漲,。” 廣州期貨研究部研究員秦海垠認為,,玉米被大量加工成工業(yè)酒精,國家給予補貼,,造成了浪費,,也拉動了食用玉米的價格,。
無論是從維護糧食安全的角度來看,還是從保障玉米深加工產業(yè)健康發(fā)展來看,,控制深加工產業(yè)玉米消費量,、淘汰落后產能、避免重復建設,、提升資源利用效率,,玉米深加工企業(yè)的產業(yè)整合不可避免。
全國畜牧總站站長,、中國飼料工業(yè)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李希榮在第五屆國際玉米產業(yè)大會上表示,,雖然近幾年國家對玉米深加工產業(yè)進行了控制,其增長勢頭卻不減,。
“本身國內玉米供需基本平衡,,但隨著深加工的迅速發(fā)展,若不進行限制,,玉米缺口會日漸增大,,間接拉高食用玉米的價格,價格上漲,,后市或將刺激進口,。”因此,秦海垠建議,,國家應出臺相關政策進行限制,,以盡量減少玉米對外依存度。(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