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齡化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發(fā)病率迅速增加,,久病可導致各組織的慢性進行性病變而引發(fā)功能缺陷及衰竭,,故有效控制血糖可預防和延緩各種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及發(fā)展,從而提高生活質(zhì)量,。胰島素泵是采用電腦控制將外源性胰島素按時定量準確注入人體內(nèi),,最大限度地做到模擬正常胰島素的生理釋放和使之接近生理晝夜胰島素水平,使患者24小時內(nèi)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圍,,又稱為人工胰島,。
1 使用方法
1.1 臨床資料
我科自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對25例診斷為2型糖尿病,并已服用降糖藥物及常規(guī)注射胰島素治療后,,血糖控制較差或不穩(wěn)定的糖尿病患者采用胰島素泵治療,,其中男14例,女11例,,年齡為35~72歲,,病程1~10年,使用胰島素泵之前空腹血糖最低10.22 mmol/L,,最高64.16 mmol/L,。
1.2 應用方法
置泵前應停用各種短、中,、長效胰島素及口服降糖藥,,先從冰箱中取出諾和靈R筆芯(300 u/3 ml),2小時后用專用泵注射器抽取3 ml,,連接好導管并排氣,。再根據(jù)病情設定基礎(chǔ)率和餐前大劑量,起始總量為0.5 u/(d·kg)或基礎(chǔ)率0.2 u,,餐前最大量為總量的50%~60%,,可平均分三餐前或按4:3:3或4:2:3:1于三餐前及睡前,劑量要準確,。然后嚴格消毒注射部位,,左手捏緊皮膚,右手垂直進針,,最后用膠布固定,。表 25例糖尿病患者使用胰島素泵前后血糖變化(略)
2 結(jié)論
普通胰島素治療因多次注射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降低了患者的依從性,,加上注射部位的不固定造成血糖不穩(wěn)定,,而使用胰島素泵的治療能避免餐后高血糖及夜間低血糖和黎明現(xiàn)象,大幅降低糖尿病的并發(fā)癥[1],。本組25例使用胰島素泵平均使用天數(shù)12天,,減輕了患者的痛苦,提高了社會效益。
3 護理
3.1 患者的評估
內(nèi)容包括(1)個人資料:姓名,、年齡,、性別、職業(yè),、籍貫,、電話;(2)一般情況:生命體征,、體重指數(shù),;(3)過去史:有無白內(nèi)障、青光眼,、眼手術(shù)史,,有無高血壓、吸煙飲酒,,家人有無吸煙,,家庭成員有無糖尿病,出生時體重,、是否母乳喂養(yǎng),,有無過敏史;(4)治療情況,,使用哪些藥物,、詢問性生活是否受到影響,具體表現(xiàn)如何,,足部檢查和評估,,患者的觸溫覺及震動覺和膝跳反射,有無其他疾病,、血尿糖,,糖化血紅蛋白等相關(guān)檢驗指標;(5)患者的心理及對疾病的認識,。很多患者被診斷為糖尿病時對相關(guān)知識了解很少[2],,對使用胰島素認為是終生制,心理不愿接受或不信任,,存在焦慮與恐懼,,擔心會出現(xiàn)不良反應及影響正常的生活,護士應做好患者的心理護理,。除耐心,、細致講解有關(guān)糖尿病方面的知識,讓患者了解胰島素是怎樣起作用的,,讓患者知道降低血糖并盡快使之保持在接近正常的水平對防止和延緩并發(fā)癥的重要性,,同時,,詳細向患者講解有關(guān)胰島素泵的基本知識、治療方法,、目的,、意義,以減輕患者的疑慮和緊張,,使患者情緒穩(wěn)定,,盡快消除不良心理因素配合治療,,建立其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和生活態(tài)度,。
3.2 觀察機器的運作
要求護士經(jīng)過培訓,操作熟練,。用儲藥器抽取所需的胰島素連接輸注裝置需排盡空氣,,抽吸藥物應緩慢,嚴禁氣泡進入,。確保機器時間準確,。設置基礎(chǔ)率需兩人核對無誤方可執(zhí)行。經(jīng)常檢查泵的運行,,注意是否有輸注裝置滴漏,、針頭堵塞、導管打折,、儲藥泵走空或松脫,、電池量不足等,發(fā)現(xiàn)問題及時處理,。每次輸入大劑量后應及時查詢是否精確以確保無誤,。定期查詢實際輸注量與設定量是否相符。杜絕未按確認鍵或因注射部位不佳,、針頭脫出,、導管不暢等造成胰島素注射中斷,導致高血糖或酮癥酸中毒,、昏迷的可能,。同時注意在更換藥液時一定要先分離或拔除皮膚上泵的置入針頭,以防誤操作造成胰島素過量注射而發(fā)生危險,。
3.3 預防感染
強調(diào)操作前的洗手,,嚴格無菌操作。置泵部位一般選擇下腹臍周5厘米外或上下肢脂肪較厚的部位,,避開皮膚及皮下病變的部位,,也避開脂肪堆積、有疤痕和以往穿刺過的部位,。置管部位避免監(jiān)測血壓,,而且以方便患者不影響日常生活為宜,。隨時觀察針眼周圍皮膚有無紅腫及疼痛。一般3~5天更換注射部位,。
3.4 血糖的監(jiān)測
置泵后第1周注意監(jiān)測患者餐前,,餐后2小時和睡前,凌晨2:00的血糖,,及時調(diào)整胰島素的基礎(chǔ)劑量,。血糖的理想水平:餐前4.4~7.8mmol/L,餐后2小時<10 mmol/L,,睡前5.6~7.8 mmol/L,。
3.5 配合行為改變及壓力應對以提高自我管理行為
3.5.1 規(guī)律運動
中華醫(yī)學會糖尿病分會提出糖尿病患者以促進健康為目的的規(guī)律運動,為每日至少30分鐘的中等強身運動,,運動原則是適量,,經(jīng)常性和個體化[3]。
3.5.2 飲食控制
營養(yǎng)治療是成功控制糖尿病的關(guān)鍵,,其治療的目的和原則為[4]控制體重在正常范圍,。飲食治療應個體化,膳食中熱量20%~30%來自脂肪和油料,,碳水化合物提供熱量占55%~65%,,蛋白質(zhì)不多于15%,食鹽<6 g/d,,每日所需熱卡=每公斤體重需攝入熱卡量* 標準體重,,并可按照食物之換份法、劃分餐盤法等進行飲食調(diào)節(jié),,并且限酒戒煙[4],。
3.6 并發(fā)癥的預防
最常見的并發(fā)癥是低血糖反應[5],調(diào)整胰島素劑量應十分小心,,把血糖降低過程控制在2~5 h內(nèi),,避免蘇木節(jié)現(xiàn)象。對患者應加強宣教,,講解低血糖反應的主要表現(xiàn)及處理方法,,使他們對低血糖反應有一定的心理準備和識別能力并能及時進行自救式搶救,且運動宜在餐后1小時進行,,每次運動時間不宜超過1小時,,外出時應攜帶糖尿病卡,食物和水,。其次是感染,,要求一人一針一管,藥物用畢需更換整套設備并改換注射部位,。
3.7 自我的管理
教會自測血糖,、自我注射胰島素,、進行安全有效的運動、低血糖的自救以及預防口腔皮膚感染和糖尿病足,。戒煙,控制體重,維持正常血壓,防止高血脂也是糖尿病患者刻不容緩需要執(zhí)行的
http://bbs.aibaoy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