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tǒng)多普勒超音波的檢查有許多明顯的缺點,,如噪聲大,、aliasing干擾,以及當超音波與血管交角愈平行時訊號愈是微弱,;能量多普勒 (Power Doppler) 乃針對此一缺點改進而設計,,于1993年始有第一篇臨床論文的發(fā)表。1995年Downey B.及 Fenster A.更在 AJR發(fā)表了以 3D Power Doppler成像去對肝,、腎等常常要接受血管攝影的器官,,去做精密的3D Power Doppler血管成像,結(jié)果十分令人激賞,,但是3D Power Doppler 在臨床診斷的用途仍待探討,。目前全世界發(fā)表的論文應不超過10篇。我的論點是因為3D Power Doppler的特性可以對器官或血管畸型的血流做三維成像,,影像效果與核磁共振血管造影及計算機斷層血管造影相較毫不遜色,;更有甚者,由于沒有放射性暴露,,成像迅速,,費用相較之下便宜許多,而且可由臨床醫(yī)師再檢查室中自行操作,,附屬的都卜勒功能也可以對所檢查的血管提供更多生理的信息(如屬于動脈或靜脈血管,?是否有動靜脈血管畸形?以及求得血管阻力系數(shù)等等),,因此筆者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這類的 3D Power Doppler檢查可以取代一部份的傳統(tǒng)放射科血管造影術(shù),,這是3D Power Doppler的臨床診斷的第一個好處,且代名之為 "Ultrasound angiography" ,。第二個好處為,由于Power Doppler極為靈敏,,可對小于 0.8 mm的血管成像,,而三維的顯示更可以加強對某些腫瘤新生血管的細微循環(huán)做精密的呈現(xiàn),目前由放射科血管攝影的研究顯示,,腫瘤新生血管的細微循環(huán)與正常的組織不同,,可以用來作為腫瘤診斷的依據(jù)。
根據(jù)我們的研究顯示,, 3D Power Doppler 對腫瘤的 microcirculation可以做更精密及互動的顯示,,而且可對新生血管的型態(tài)進一步歸類,藉以做更進一步的影像診斷,。其結(jié)果與最終病理診斷一致性相當?shù)馗?,例如不同的子宮腫瘤血管型態(tài)可幫助我們判斷其為良性或惡性腫瘤,而良性腫瘤的血管型態(tài)又可以幫助我們分辨子宮肌瘤或腺肌瘤等不同的病理型態(tài),,藉以達到以精確診斷引導正確治療的依歸,。近年來婦癌基礎研究盛行,早期??寺?(Folkman) 在 1970年代提出的理論: "腫瘤的成長必定伴隨新生血管的發(fā)生 " ,,這個理論已在實驗室中以及活體內(nèi)得到驗證。目前以 "血管生成因子 (VEGF)" 對腫瘤組織切片的免疫染色的測量 ----microvessel density (MVD),,可充分反應腫瘤血管的新生能力,,而MVD的大小也可預測腫瘤的惡性度、轉(zhuǎn)移能力及病人存活率,。目前由于計算機科技的進步,,以往實驗室中免疫染色切片的體外 (in vitro) 指針,已有相對的 3D Power Doppler的 histogram(組織圖)的活體內(nèi) (in vivo) 指針相對應,,相信不久的將來這樣的檢驗應用范圍更廣,,可幫助我們對腫瘤的診斷及病人的處理。這個好處,,我們姑且名之為 "Ultrasound histology" ,,取其三維血管型態(tài)可以反映實際病理型態(tà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