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譚 嘉□
4.食管癌綜合防治研究:早期癌5年生存率超過95%
食管癌死亡率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中居第四位,,既往療效欠佳。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領銜,,研究人員歷時13年,,建立了我國食管癌規(guī)范化治療模式和關鍵技術體系。
——創(chuàng)建早診早治技術體系,,首次明確了癌前病變和早期治療的起點,;確立內鏡篩查和治療的最優(yōu)技術方案,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創(chuàng)建中晚期綜合治療新策略,,提高了手術切除率和生存率,率先證實放療可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明確了適應證,;確立食管小細胞癌的綜合治療原則,改變了治療理念,。
——發(fā)現新的遺傳易感標志和危險因素,,證實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存在協同作用;證實維生素D與發(fā)病風險呈正相關,,改變了預防策略,。
——發(fā)現63個臨床病理特征相關的分子,首次報道m(xù)iRNA作為診斷及預后的標志物,。
——創(chuàng)建規(guī)范化診治推廣體系,,出版我國第一部《食管癌規(guī)范化診治指南》;建立33個早診早治基地,,篩查高危人群256803人次,,早診率達70%,早期癌5年生存率達95%以上,;設立了82家應用推廣單位,,培訓醫(yī)師 6800余人;建立國際最大規(guī)模的智能化網絡監(jiān)查平臺,,評估患者31883名,,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縮短1天~8天,。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系列“首例”構筑我國心血管病救治堅實長城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數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
1974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開創(chuàng)我國冠脈外科,。高潤霖院士于1984年,、1992年先后完成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內溶栓治療和首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拉開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序幕,。胡盛壽院士于1996年,、1999年先后完成了我國首例不停跳搭橋和首例胸腔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搭橋手術;1999年,,胡盛壽院士和高潤霖院士完成了我國首例雜交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開創(chuàng)了冠脈外科“微創(chuàng)雜交”新時代。
1976年,,朱曉東院士開始研制牛心包生物瓣,,同年7月完成了我國首例國產生物瓣膜置換術,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產生物瓣膜臨床應用的先河,,推動了我國心臟瓣膜外科的發(fā)展普及,。
1972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右室雙出口矯治術,,1987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大動脈調轉術,開啟了我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篇章,。1997年,,吳清玉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Ebstein畸形解剖矯治技術。胡盛壽院士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世界首例大動脈雙根部調轉手術和世界首例雜交治療新生兒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復雜先心病治療領域的學術地位。
正是這一系列的第一例和阜外人的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逐漸構成了完整的心血管疾病治療體系,,提高了我國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
6.丁苯酞,、雙環(huán)醇等天然藥物創(chuàng)制: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為疾病防治提供有力武器
我國腦卒中高發(fā),,迫切需要加強國產原創(chuàng)藥物開發(fā)。丁苯酞(恩必普dl-NBP)是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發(fā)的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腦缺血一類新藥,,用于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急性腦缺血的患者,,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0億元。
近期,,藥物所又研發(fā)了丁苯酞的前藥:2-(α-羥基戊基)苯甲酸鉀(DL-PHPB),,其在抗腦卒中的基礎上具有新的藥理作用,即明顯的抗抑郁和抗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DL-PHPB口服和凍干粉針現均已完成I期臨床試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3倍。II期和III期臨床試驗目前進展順利,,并獲得新藥重大專項持續(xù)支持,。DL–PHPB已獲得中國、美國,、歐盟等12個國家的專利授權,。
聯苯雙酯和雙環(huán)醇是醫(yī)科院藥物研究所在天然產物五味子丙素研究中發(fā)明的兩大重大新藥,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chuàng)新成功實現產業(yè)化和國際化,,提供了保肝抗炎治療的“中國方案”,。
聯苯雙酯片及滴丸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先后上市,后者生物利用度更高,。雙環(huán)醇可以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藥物性損傷,,總體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雙環(huán)醇片于2001年上市,,是我國首個具有國際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化學新藥,。兩個品種化學結構新穎、藥理作用明確,、臨床價值肯定,。聯苯雙酯列入歷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雙環(huán)醇獲十余項專業(yè)指南,、共識推薦用于多種肝病治療,。
聯苯雙酯滴丸自上世紀90年代出口韓國、埃及等國,,創(chuàng)匯近千萬美元,。作為獨家產品的雙環(huán)醇片銷售額達30億元,份額穩(wěn)居國內口服保肝用藥首位,,已在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7個國家注冊上市,,經濟效益顯著。
7.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yè)化:“無麝也香”寫傳奇
麝香是我國的珍貴中藥材,,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藥典收載的國寶級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散、紫雪等均含麝香,麝香配伍的中成藥處方占《全國中成藥處方集》所載處方11%以上,。目前,,麝香年需求量超過15噸。而我國僅存雄麝5萬頭左右,,即使全部捕殺,,也只能獲得麝香0.5噸,,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75年,原衛(wèi)生部組織課題組以“絕密”項目開展了人工麝香的研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所牽頭,,組織聯合攻關協作,采用現代分析技術,首次系統闡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學成分,,分離出六大類,、100多種化合物并表征了結構;建立了反映神經內分泌,、心腦血管,、抗炎、免疫等16種動物模型和29種指標的現代藥理學方法,,首次表達了天然麝香的功效,,填補了天然麝香功效現代藥理學資料空白,解決了人工麝香評價難題,;發(fā)現了天然麝香中大分子多肽類主要藥效物質及其代用品,,解決了人工麝香研制面臨的最大難點。
項目基于“化學成分類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質近似性、安全,、低毒性”的仿生學思路,,創(chuàng)新提出人工麝香組方策略,經臨床前及臨床試驗,,成功研制出與天然麝香功效與安全性相近的人工麝香,,獲國家I類新藥證書;攻克了影響產品生產系列技術難關,,確定了關鍵工藝條件和技術參數,,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產業(yè)化核心技術,成功實現規(guī)?;a。
該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了麝香長期供應不足的歷史性難題,保證了含麝香中成藥品種正常生產,,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目前,人工麝香市場占有率99%以上,,累計銷售超過90噸,,相當于少獵殺了2600多萬頭野生麝;年用藥病患者超1億人次,,降低費用30%~50%,。
4.食管癌綜合防治研究:早期癌5年生存率超過95%
食管癌死亡率在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排行中居第四位,,既往療效欠佳。由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腫瘤醫(yī)院領銜,,研究人員歷時13年,,建立了我國食管癌規(guī)范化治療模式和關鍵技術體系。
——創(chuàng)建早診早治技術體系,,首次明確了癌前病變和早期治療的起點,;確立內鏡篩查和治療的最優(yōu)技術方案,證實其安全性和有效性,。
——創(chuàng)建中晚期綜合治療新策略,,提高了手術切除率和生存率,率先證實放療可提高局部晚期食管癌的5年生存率,,明確了適應證,;確立食管小細胞癌的綜合治療原則,改變了治療理念,。
——發(fā)現新的遺傳易感標志和危險因素,,證實遺傳與環(huán)境因素存在協同作用;證實維生素D與發(fā)病風險呈正相關,,改變了預防策略,。
——發(fā)現63個臨床病理特征相關的分子,首次報道m(xù)iRNA作為診斷及預后的標志物,。
——創(chuàng)建規(guī)范化診治推廣體系,,出版我國第一部《食管癌規(guī)范化診治指南》;建立33個早診早治基地,,篩查高危人群256803人次,,早診率達70%,早期癌5年生存率達95%以上,;設立了82家應用推廣單位,,培訓醫(yī)師 6800余人;建立國際最大規(guī)模的智能化網絡監(jiān)查平臺,,評估患者31883名,,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提高,平均住院日縮短1天~8天,。
5.難治性心血管疾病的臨床救治體系:系列“首例”構筑我國心血管病救治堅實長城
以冠心病,、瓣膜性心臟病和復雜先天性心臟病為代表的心血管疾病是我國的第一大病,也是第一致死病因,,中國醫(yī)學科學院阜外醫(yī)院數代人對建立心血管疾病救治體系進行了大量開創(chuàng)性工作,。
1974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搭橋手術,開創(chuàng)我國冠脈外科,。高潤霖院士于1984年,、1992年先后完成了我國首例冠狀動脈內溶栓治療和首例冠狀動脈支架置入術,拉開了我國冠心病介入治療的序幕,。胡盛壽院士于1996年,、1999年先后完成了我國首例不停跳搭橋和首例胸腔鏡輔助下微創(chuàng)搭橋手術;1999年,,胡盛壽院士和高潤霖院士完成了我國首例雜交冠狀動脈血運重建術,,開創(chuàng)了冠脈外科“微創(chuàng)雜交”新時代。
1976年,,朱曉東院士開始研制牛心包生物瓣,,同年7月完成了我國首例國產生物瓣膜置換術,開創(chuàng)了我國國產生物瓣膜臨床應用的先河,,推動了我國心臟瓣膜外科的發(fā)展普及,。
1972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右室雙出口矯治術,,1987年,,郭加強教授完成了我國首例大動脈調轉術,開啟了我國復雜先天性心臟病治療的篇章,。1997年,,吳清玉教授提出了一種新的Ebstein畸形解剖矯治技術。胡盛壽院士于2004年,、2005年先后完成了世界首例大動脈雙根部調轉手術和世界首例雜交治療新生兒室間隔完整型肺動脈閉鎖,,提高了我國在國際上復雜先心病治療領域的學術地位。
正是這一系列的第一例和阜外人的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逐漸構成了完整的心血管疾病治療體系,,提高了我國心血管疾病救治水平。
6.丁苯酞,、雙環(huán)醇等天然藥物創(chuàng)制:重大新藥創(chuàng)制為疾病防治提供有力武器
我國腦卒中高發(fā),,迫切需要加強國產原創(chuàng)藥物開發(fā)。丁苯酞(恩必普dl-NBP)是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研發(fā)的我國第一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抗腦缺血一類新藥,,用于輕、中度急性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目前已廣泛應用于急性腦缺血的患者,,年銷售額已經超過10億元。
近期,,藥物所又研發(fā)了丁苯酞的前藥:2-(α-羥基戊基)苯甲酸鉀(DL-PHPB),,其在抗腦卒中的基礎上具有新的藥理作用,即明顯的抗抑郁和抗阿爾茨海默病的作用,。DL-PHPB口服和凍干粉針現均已完成I期臨床試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3倍。II期和III期臨床試驗目前進展順利,,并獲得新藥重大專項持續(xù)支持,。DL–PHPB已獲得中國、美國,、歐盟等12個國家的專利授權,。
聯苯雙酯和雙環(huán)醇是醫(yī)科院藥物研究所在天然產物五味子丙素研究中發(fā)明的兩大重大新藥,通過產學研用協同創(chuàng)新成功實現產業(yè)化和國際化,,提供了保肝抗炎治療的“中國方案”,。
聯苯雙酯片及滴丸于上世紀80年代初先后上市,后者生物利用度更高,。雙環(huán)醇可以治療慢性病毒性肝炎(乙肝,、丙肝),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藥物性損傷,,總體研究達國際先進水平。雙環(huán)醇片于2001年上市,,是我國首個具有國際自主知識產權的一類化學新藥,。兩個品種化學結構新穎、藥理作用明確,、臨床價值肯定,。聯苯雙酯列入歷版國家基本藥物目錄,雙環(huán)醇獲十余項專業(yè)指南,、共識推薦用于多種肝病治療,。
聯苯雙酯滴丸自上世紀90年代出口韓國、埃及等國,,創(chuàng)匯近千萬美元,。作為獨家產品的雙環(huán)醇片銷售額達30億元,份額穩(wěn)居國內口服保肝用藥首位,,已在俄羅斯等“一帶一路”沿線7個國家注冊上市,,經濟效益顯著。
7.人工麝香研制及其產業(yè)化:“無麝也香”寫傳奇
麝香是我國的珍貴中藥材,,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經、消腫止痛的功效,。藥典收載的國寶級中成藥如安宮牛黃丸,、局方至寶散、紫雪等均含麝香,麝香配伍的中成藥處方占《全國中成藥處方集》所載處方11%以上,。目前,,麝香年需求量超過15噸。而我國僅存雄麝5萬頭左右,,即使全部捕殺,,也只能獲得麝香0.5噸,,供需矛盾十分突出,。1975年,原衛(wèi)生部組織課題組以“絕密”項目開展了人工麝香的研制,。
中國醫(yī)學科學院藥物所牽頭,,組織聯合攻關協作,采用現代分析技術,首次系統闡明了天然麝香的主要化學成分,,分離出六大類,、100多種化合物并表征了結構;建立了反映神經內分泌,、心腦血管,、抗炎、免疫等16種動物模型和29種指標的現代藥理學方法,,首次表達了天然麝香的功效,,填補了天然麝香功效現代藥理學資料空白,解決了人工麝香評價難題,;發(fā)現了天然麝香中大分子多肽類主要藥效物質及其代用品,,解決了人工麝香研制面臨的最大難點。
項目基于“化學成分類同性,、生物活性一致性,、理化性質近似性、安全,、低毒性”的仿生學思路,,創(chuàng)新提出人工麝香組方策略,經臨床前及臨床試驗,,成功研制出與天然麝香功效與安全性相近的人工麝香,,獲國家I類新藥證書;攻克了影響產品生產系列技術難關,,確定了關鍵工藝條件和技術參數,,創(chuàng)新性地建立了產業(yè)化核心技術,成功實現規(guī)?;a。
該項目從根本上解決了麝香長期供應不足的歷史性難題,保證了含麝香中成藥品種正常生產,,滿足了國家重大需求,。目前,人工麝香市場占有率99%以上,,累計銷售超過90噸,,相當于少獵殺了2600多萬頭野生麝;年用藥病患者超1億人次,,降低費用30%~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