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簡介
主訴 患者男性,,25歲,,發(fā)熱1天,,伴頭痛、咽喉腫痛,。
病史 患者1天前受風后出現發(fā)熱癥狀,,體溫37.5 ℃,,微惡寒,、頭痛,、咽喉疼痛,,自服感冒軟膠囊后,,未見好轉,。就診時,,除上述表現外,,伴面赤、口渴,、苔黃薄,、脈數,。平素常有大便干結,、口舌生瘡等表現,。
辨證論治 患者素體陽盛,,外感風熱,,根據病史及臨床表現,,屬風熱感冒,。治以辛涼解表,,藥用金銀花、連翹,、淡竹葉,、杏仁,、貝母,、豆豉,、荊芥,、牛蒡子、鮮蘆根,、薄荷(后下),、桔梗,、板藍根,、重樓、蒲公英,、甘草,。
中醫(yī)對感冒認識的概述
感受四時不正之氣或風邪侵襲人體引起的以頭痛、鼻塞,、聲重、惡寒,、發(fā)熱和咳嗽等為主要表現的外感疾病,,稱為感冒,。
感冒病位在表,,病邪輕淺,,若治療及時恰當,,較少發(fā)生傳變,一年四季均可發(fā)病,,但以冬春兩季多發(fā)。
由于四季氣候變化,、感受病邪不同、患者體質強弱不同,、感受風邪輕重深淺不同,,中醫(yī)根據患者證候表現可將其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濕感冒及體虛感冒,。而時邪疫毒引起的流行性感冒,治療則須予以重視,。
病因病機
外邪襲表,,傷及肺系,,肺衛(wèi)功能失調,為感冒的基本病機,。
肺主呼吸,,故外邪襲入,從口鼻,、皮毛入侵,,則肺衛(wèi)首當其沖,從而出現衛(wèi)表及上焦肺系的表現,。
衛(wèi)表不和則見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等證,,如感受風寒濕邪,,則皮毛閉塞;感受風熱暑燥,,則皮毛疏泄不暢,,邪熱犯肺,肺失清肅,。病變過程中亦可出現寒熱轉化或寒熱兼挾等情況,。
辨證論治
感冒的針灸治療以疏風散寒、清熱宣肺為治法,,穴位以取手太陰,、手陽明、足太陽經穴及背俞穴為主,。毫針淺刺,,以瀉法為主,體虛者用平補平瀉法,,亦可配以灸法,。
取肺經絡脈列缺,以疏風散寒解表,;因陽明,、太陰互為表里,故取陽明經原穴合谷,,以疏調太陰,、陽明經氣,散風寒,,解表邪,,治療惡寒發(fā)熱,頭痛肢酸,,鼻塞咳嗽等表證,;陽維經主陽系表,,故取足少陽、陽維經會穴風池和手少陽之絡通于陽維的外關,,以疏表解邪,;表寒重者,取太陽經之風門穴,,以增散風寒,,祛表邪,除頭痛之功,;風熱重者,,取諸陽之會的大椎、手陽明原穴合谷及曲池,,以增清肺熱,、利咽竅的治療作用,。
此外,,對風寒、風熱型感冒亦可采用火罐治療,,即在針刺后于大椎,、風門、肺腧等穴處加拔火罐,。
預防調護
上述方劑多為辛散輕宣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藥性揮發(fā),。風寒感冒者,,應溫熱服藥,服藥后避風覆被取汗,,并可服熱湯或熱粥以助藥力,。
服藥期間,飲食須以清淡為宜,,不可飲食過饑或過飽,,且應多飲水。
該病的預防應注意加強體育鍛煉,,增強機體適應氣候變化的調節(jié)能力,;注意防寒保暖,慎接觸感冒患者以免時邪入侵等,。
此外,,冬、春季可用貫眾,、紫蘇,、荊芥,,夏季可用藿香、佩蘭,、薄荷,,時邪毒盛、流行廣泛時可用板藍根,、大青葉,、菊花、金銀花等中藥預防感冒,。蔥,、大蒜、食醋等食品亦具有預防作用,。
預后
感冒病位在表,,病邪輕淺,若治療及時恰當,,少有傳變,。但體質較差、治療不當或感邪較重,,表邪入里化熱,,邪陷心包,出現高熱神昏,,呼吸急促等危重證候,,則應及時轉入上級醫(yī)院。
流行性感冒暴發(fā)期間,,對感冒患者應予以重視,,及時發(fā)現和控制流行性感冒病毒的傳播。
一般而言,,感冒預后良好,,但對老年、嬰幼,、體弱患者,,以及時行感冒之重癥患者,可以誘發(fā)其他宿疾而導致病情惡化,,甚至出現嚴重的后果,。
■鏈接
《流行性感冒診斷與治療指南(2011年版)》中醫(yī)治療部分摘登
輕癥
風熱犯衛(wèi) 治以疏風清熱,藥用金銀花,、連翹,、桑葉、菊花,、炒杏仁,、浙貝母,、荊芥、牛蒡子,、蘆根,、薄荷(后下)、生甘草,。常用中成藥有疏風解毒膠囊,、銀翹解毒類及雙黃連類口服制劑等。
風寒束表 治以辛溫解表,,藥用炙麻黃,、炒杏仁、桂枝,、葛根,、炙甘草、羌活,、蘇葉,。常用中成藥有九味羌活顆粒、散寒解熱口服液,。
熱毒襲肺 治以清肺解毒,,藥用炙麻黃,、杏仁,、生石膏(先下)、知母,、蘆根,、牛蒡子、浙貝母,、金銀花,、青蒿、薄荷,、瓜蔞,、生甘草。常用中成藥有連花清瘟膠囊,、蓮花清熱泡騰片及小兒豉翹清熱顆粒等,。
危重癥
熱毒蘊肺 治以清熱瀉肺、解毒散瘀,,藥用炙麻黃,、生石膏、炒杏仁,、知母,、全瓜蔞,、黃芩、浙貝母,、生大黃,、桑白皮、丹參,、馬鞭草,。持續(xù)高熱、神昏譫語者加用安宮牛黃丸,;抽搐者加用羚羊角,、僵蠶、廣地龍,;腹脹者加枳實,、元明粉。
正虛邪陷 治以扶正固脫,,偏氣虛陽脫者藥用人參,、制附子、干姜,、炙甘草,、山萸肉等;偏氣虛陰脫者藥用紅人參,、麥冬,、五味子、山萸肉,、生地,、炙甘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