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是由很多的藥材組合而成,,我們在服用中藥的時候都是需要通過煲藥的方法,,首先我們需要清洗藥材,,然后在藥材放在鍋里面進(jìn)行慢煮,,正常情況下是需要煲1個小時左右才可以將藥材的味道完全的釋放在水中,大家煲藥是需要按照醫(yī)生的意見去煲藥的,,還需要注意火候等,,避免藥材煲干。
1煮藥需用白開水
現(xiàn)在人們熬藥經(jīng)常是打開自來水直接用,,其實熬藥最好是把燒開的水放涼后再使用,。因為一些地方的自來水多用氯消毒,或多或少都有殘留;同時自來水中的鈣,、鎂離子較多,,也容易和藥材中的化合物發(fā)生反應(yīng),影響藥效,。
2先煎后煎分藥性
貝殼類,、礦物類、骨甲類等應(yīng)先煎,。貝殼類有牡蠣粉,、蛤粉等,礦物類有石膏粉,、龍骨等,,骨甲類有鱉甲、龜板等,。此類藥應(yīng)先煎10分鐘后再放入其他藥物,。
有些藥方要求一味藥或幾味藥后煎,也就是在其他藥煎10分鐘后再放入藥罐,。因為有些藥材久煎無效,,如鉤藤等;有些藥材帶有芳香味,久煎降低藥效,,如金銀花,、連翹、薄荷等。
此外,,有些藥久煎卻可以減輕藥的毒性,,如馬錢子等。煎藥前最好先把藥材用溫水泡40分鐘,,讓中藥泡透,,以便將藥中有效成分更多地煎出。
3開蓋關(guān)蓋要注意
一些揮發(fā)性藥材如果敞開熬,,有效成分會隨水蒸氣散發(fā)到空氣中,,藥效將大打折扣。這些揮發(fā)性藥材多是辛散解表或芳香化濕類的藥物,,如薄荷,、蘇葉、藿香等,,煎煮時間不宜過久,。又如一些補益類藥物,如人參,、鹿茸,、西洋參等,需要在容器內(nèi)用小火慢煎久熬,,才能使有效成分充分煎煮出來,。應(yīng)該蓋上蓋子,以防止藥物成分在慢煎久熬中隨水蒸氣丟失,。
一些重量輕,、體積大的藥材,如金錢草,、番瀉葉等,,如果熬藥容器不夠大,蓋上蓋子易使藥液溢出,。另外,,有些不易溶解的藥材,煎熬時需經(jīng)常攪拌,,這樣的藥物最好不要蓋著蓋子煮,。當(dāng)然攪拌最好順著一個方向,這樣使藥材均勻受熱,,使有效成分完全溶解,,一般間隔10分鐘翻動1次。
4用火用鍋有講究
有的藥要久煎微火,,有的藥要猛火,、時間短,。滋補藥應(yīng)微火久煎,便藥,、傷風(fēng)感冒藥用猛火、時間短,。
煎藥最好用砂鍋,,因砂鍋受熱均勻,藥煮開時它的滾動就像浪頭,,有撞擊力,,再用筷子不斷地攪拌,像洗衣機將衣服的臟物洗掉一樣,,這樣才能把藥里的有效成分全部煎煮出來,。用高壓鍋煎藥就沒有撞擊力和攪拌作用,藥的成分會受影響,。
5藥汁最好煎180毫升
煎取的藥汁多少非常關(guān)鍵,。煎三次,一次煎180毫升左右為好,。如果藥汁多了,,藥渣里的有效成分就少了;反之如果藥汁少了,藥渣會把藥的有效成分吸附回去,,也就浪費了,。當(dāng)然這里講的是正常藥方,而不是特殊大方,。
6假沸的藥多熬一會兒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藥咕嘟咕嘟沸騰了就是熬好了,但沙參,、田七,、牛膝、甘草,、桔梗等藥物在溫度沒有達(dá)到100℃時就會開始沸騰,,如果此時把藥從火上拿下來,藥材中的有效成分沒有充分溶解,,藥效就會受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