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4大類過敏反應,,傻傻分不清楚?
那么所有類型的過敏反應都要按照嚴重過敏反應指南來處理嗎?
當然不是,,只有確定是嚴重過敏反應才需要,。(注意:本文討論的是嚴重過敏反應!!!臨床上很多輕中度過敏反應用一些激素或是抗組胺藥物等就Ok了,,這些都不在我們今天的討論之列哈~)
二、究竟什么程度的過敏反應才能稱為嚴重過敏反應?
嚴重過敏反應是指嚴重,、危急生命的全身性系統的過敏性反應,。臨床特點是快速出現且危及生命的呼吸、循環(huán)系統的問題,。它是一個急性的,、發(fā)病不可預知的疾病,存在很大的醫(yī)療糾紛安全隱患,。
1,、嚴重過敏反應的臨床診斷標準:
指南的診斷標準可以幫助醫(yī)生鑒別可能出現的嚴重過敏反應,從而提高臨床醫(yī)生對疾病的認識,。符合以下3條中的任何1條,,即可診斷嚴重過敏反應:
(1)急性起病(幾分鐘到數小時),累及皮膚和(或)粘膜組織(如全身性蕁麻疹,、全身瘙癢,、潮紅、口唇舌及懸雍垂水腫),,以及下述至少1項:①呼吸系統受累(如呼吸困難,、喘息、氣道痙攣,、喘鳴,、峰流速下降、低氧血癥),。②血壓降低或末梢器官功能障礙(如肌張力下降,、暈厥,、失禁)。
(2)接觸可疑變應原或其他激發(fā)因素后(幾分鐘到數小時)出現下述至少2項癥狀:①皮膚黏膜受累(如全身性蕁麻疹,、全身瘙癢,、潮紅、口唇舌及懸雍垂水腫),。②呼吸系統受累(如呼吸困難,、喘息、氣道痙攣,、喘鳴,、峰流速下降、低氧血癥),。③血壓降低或末梢器官功能障礙(如肌張力下降,、暈厥、失禁),。④持續(xù)性胃腸道癥狀(如痙攣性腹痛,、嘔吐)。
(3)暴露于已知變應原后(幾分鐘到數小時),,出現低血壓,。成人:收縮壓低于90mmHg或較基線水平下降30%。
2,、嚴重過敏反應臨床表現有哪些呢?
嚴重過敏反應的臨床表現取決于受影響的器官和系統,。其癥狀和體征通常在接觸過敏原2h內發(fā)生,注射藥物發(fā)生過敏性反應更快,,其從癥狀出現到發(fā)生的中位時間是5min,。
歐洲中心研究發(fā)現皮膚是最易受影響的器官,約占84%;其次是心血管癥狀(72%)和氣道癥狀(68%),。當然,,嚴重過敏性反應也可以沒有皮膚黏膜的表現,而氣道和心血管癥狀或體征也可能危及生命,。氣道癥狀通常發(fā)生在兒童,,心血管癥狀多見于成人。
國內研究發(fā)現臨床表現以皮膚表現最常見(73.8%),,其次是呼吸系統(59.5%),,神經系統(54.8%)和循環(huán)系統癥狀(52.4%),再次為消化系統癥狀(28.6%),。
三、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怎么辦?
1,、嚴重過敏反應的急救管理及急救指南建議方案
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的患者需要立即評估呼吸,、循環(huán)功能障礙及暴露的環(huán)境,,及時進行救治。因患者的死亡大多是上下氣道或心血管受累,。所以指南建議肌注腎上腺素應作為嚴重過敏反應的一線治療,。一但呼吸停止、心臟驟停,,應立即進行心肺復蘇,。
急救指南建議方案
預防使用研究指出:①應用蛇咬傷抗蛇毒素之前,僅給予腎上腺素皮下注射可以有效降低引起過敏反應的風險;而單獨應用氫化可的松不能降低由抗蛇毒素引起的嚴重的過敏反應,。②常規(guī)系統性預防用藥(糖皮質激素或H1,、H2抗組胺藥物)不被推薦用于預防那些未經選擇的患者在應用放射性造影劑中引起的過敏反應。
2,、為什么嚴重過敏反應時,,要優(yōu)先選擇腎上腺素呢?
因為腎上腺素作用主要有:
①腎上腺素能通過a受體效應使外周小血管收縮,使血壓升高和冠脈灌注充盈,,可減輕蕁麻疹和血管性水腫;
②通過B1受體效應增加心率及心肌收縮力;
③通過B2受體效應使血管擴張,,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
④增加肥大細胞/嗜堿性粒細胞內的CAMP水平,抑制炎癥介質的釋放;
⑤擴張支氣管平滑肌;
⑥減少肝靜脈阻力,,增加回心血量,。
看過這些作用,是不是神奇發(fā)現,,腎上腺素對嚴重過敏反應相關癥狀均有效呢?
3,、發(fā)生嚴重過敏反應時,還要使用激素和H1和H2抗組胺藥物嗎?
可以使用,。指南中它們可在三線治療之列,,因為可以幫助緩解皮膚相關癥狀,降低遲發(fā)型的呼吸道疾病風險,。
小結:記住啦!遇到成人嚴重過敏反應一定記得首選腎上腺素!
參考文獻:
1,、Worm M,Edenharter G,,Rueff F,et al.symptom profile and risk factors of anaphylaxis in Central Europe [J],,Allergy,2012,67:691-698.
2、李金生,、魏慶宇,,歐洲變態(tài)反應與臨床免疫學會《嚴重過敏反應指南》解讀【J】, 中國實用內科雜志,2015,35:8:686-690.
3,、湯蕊,、陳適、刁穎、等,,42例住院患者嚴重過敏反應臨床特點[J],,中華臨床免疫和變態(tài)反應雜志[J],2015,9,4:278-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