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是一個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根據世界衛(wèi)生組織在2017年發(fā)布的全球肝炎報告顯示,,全球約有2.57億人感染乙肝病毒,而根據國家疾控中心的數(shù)據,,2018年全國乙肝新發(fā)病人數(shù)為122.59萬人,,死亡470人[1]。
乙肝病毒的傳染性非常強,,主要通過母嬰傳播,、性傳播、血液傳播,。近年來,,隨著新生兒乙肝疫苗接種率的提高,我國兒童乙肝患病率明顯下降,。但患者感染乙肝病毒后,,短期內對身體健康并不會造成很大的損失,而發(fā)病時,,往往已發(fā)展成慢性乙肝,,治療困難,,且預后較差。
我國治療乙肝用藥的市場規(guī)模已從2011年的68.81億元增長到2015年的162.76億元,,復合年均增長率(CAGR)為22.4%,,增速較快。其中醫(yī)院市場是肝病藥物銷售的主要渠道,,市場份額占比約為80%,。預計到2020年我國乙肝用藥市場規(guī)模將達到200億元。[2]
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的治療終點是:HBV脫氧核糖核酸(HBV DNA)水平長期抑制,、乙肝e抗原(HBeAg)消失[有或無抗HBeAg抗體(抗-HBe)血清學轉換],、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正常和乙肝表面抗原(HBsAg)消失[有或無抗HBsAg抗體(抗-HBs)血清學轉換]。根據中國201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乙肝治療藥物主要分為兩類:
一,、干擾素(IFN),包括普通IFN-α和長效IFN-α;
二,、核苷(酸)類的藥物,,主要是拉米夫定,恩替卡韋等核酸類似物和阿德福韋酯,、替諾福韋酯等核苷酸類似物,。
已上市抗乙肝藥物
1992年,美國FDA批準第一款干擾素甘樂能(IFN-α-2b)用于治療慢性乙肝上市,。2001長效IFN-α(佩樂能)獲得批準上市,。2005聚乙二醇IFN-α2a上市成為唯一一款同時獲得美國、中國和歐盟批準的治療慢性乙型肝炎的聚乙二醇干擾素,。
在核苷(酸)類抗乙肝藥物中,,拉米夫定(賀普丁,葛蘭素史克)于1998年獲得FDA批準上市,,成為世界首款治療乙肝的核苷酸類似物,。此后2008年吉利德的阿德福韋酯作為首款抗乙肝核苷酸類藥物批準上市,百時施貴寶的恩替卡韋相繼上市,,目前已有多款藥物在售。
表1 國外獲批準抗乙肝藥物
全球市場規(guī)模
用于慢性乙肝治療的干擾素副作用較大,,目前臨床上更多使用的是核苷(酸)類藥物,。而2017版《EASL乙型肝炎診療指南》對使用核苷酸類藥物的推薦意見更清晰,對聚乙二醇干擾素療程及提前停藥標準推薦意見更明確,,這也導致干擾素類藥物在乙肝治療市場逐年下滑,,所以盡管干擾素類藥物如派羅欣和佩樂能還能占據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銷售額也在逐漸的減少,。
核苷酸類藥物中,,早期推出的拉米夫定和阿德福韋酯因其安全性和耐受性方面的限制已經逐漸退出治療一線,,市場份額也逐漸的減少。近年來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多國治療乙肝的相關指南中,均將恩替卡韋和富馬酸替諾福韋酯作為治療乙肝的一線用藥,。替諾福韋和恩替卡韋在2014-2017年的銷售額一直在10億美元以上,,占據了巨大的市場份額。
國內藥物市場
2015年4月至今,,在中國獲得批準的干擾素有21種,,但長效干擾素僅有廈門特寶生物生產的聚乙二醇干擾素α-2b注射液。2012-2017年,,中國藥監(jiān)部門批準了核苷(酸)類似藥47種[3],。
同國外市場相似,目前我國核苷(酸)類乙肝用藥約占乙肝用藥市場80%,,逐漸成為治療乙肝的主流用藥,。核苷酸類藥物市場產品高度集中較高,主要是恩替卡韋,、阿德福韋酯,、拉米夫定和替諾夫韋,雖然替比夫定,、拉米夫定,、阿德福韋酯目前還占有一定的市場份額,但銷售已呈下降態(tài)勢,。
藥品市場規(guī)模排在首位的是恩替卡韋,,2016年銷售額為87.30億元,市場份額為60.01%,,遠遠領先于其他品種,。其次為阿德福韋酯,2016年銷售額為24.19億元,,市場份額為17.55%,,雖與恩替卡韋同為抗乙肝病毒一線用藥,但其規(guī)模已遠落后于恩替卡韋,。盡管目前替諾福韋市場份額不高,,但作為治療乙肝的一線藥物前景可觀,特別是吉利德旗下Viread(韋瑞德)專利到期后,,已有成都倍特,、福建廣生堂藥業(yè)、齊正大天晴等多家仿制藥上市。
從企業(yè)市場份額占比來看,,2016年,,抗乙肝病毒藥物城市零售前10的企業(yè)市場份額占整個零售的91.8%,市場集中度較高,。前十的企業(yè)中,,有6家國內企業(yè),4家外資企業(yè),。正大天晴以28.1%市場份額位居第一,,其核心產品恩替卡韋分散片在2016年的銷售額達35億港元。百時美施貴寶,、葛蘭素史克,、諾華、吉利德分別位居第二,、三,、四、五,。葛蘭素史克的原研藥拉米夫定片和阿德福韋酯片專利到期以來,,受到了仿制藥的強烈沖擊。
新藥研發(fā)情況
當前的抗病毒藥物,,包括核苷(酸)類似物和干擾素都只能控制乙肝病毒生成,,卻無法清除存在肝細胞細胞核中的乙肝病毒。目前可實現(xiàn)的重要目標是功能性治愈,,即指俗稱的“轉陰”,。全球的科研工作者均在努力開發(fā)新一代抗乙肝病毒研發(fā)藥物的靶點和通路。
目前主要有直接作用抗病毒和間接作用抗病毒等方式,。截至2018年7月,,有39種新藥處于臨床階段。但多數(shù)集中在臨床試驗二期前,,后續(xù)仍需進一步觀察,。
雖然國內乙肝新藥研發(fā)水平與歐美還存在較大差距,但是在國內創(chuàng)新政策推動下,,不少企業(yè)一直在加強新藥研發(fā),,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特別是廣東東陽光藥業(yè)的甲磺酸莫非賽定作為國內目前唯一在研的衣殼蛋白抑制劑,,是具有獨立知識產權的新一代二氫嘧啶類藥物,,具有不錯的抗乙肝病毒效果,目前處于2/3期臨床試驗階段,。
參考資料:
[1] https://www.chinahbv.org/457.html
[2] http://www.chyxx.com/industry/201703/503778.html
[3] The Analysis of Anti hepatitisB Virus Drugs Mark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