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介紹
據國家衛(wèi)健委統(tǒng)計顯示,,2013至2015年三年中,,全國累計完成放射診療12.4億人次。而“2017中國醫(yī)師協(xié)會放射醫(yī)師年會”數據顯示,,全國放射從業(yè)人員約15.8萬,,其中放射醫(yī)師只有約8萬,具有副主任醫(yī)師以上職稱的只有2萬人,。以此推算平均每一位影像醫(yī)師每年需要處理5100多人次的報告,,以每一例報告最少需要兩個醫(yī)師閱片和報告估算,每位放射醫(yī)師全年的診療人次約為12000,,而2萬名副高以上職稱的影像科醫(yī)師由于有審核工作,,診療人次將會更多。
在這種操作者偏少和工作量繁重相矛盾的醫(yī)療大背景下,,長期高負荷工作的醫(yī)療工作者的健康越來越應該得到重視,。那么,作為醫(yī)療設備的研發(fā)者,,在設計產品的時候思考如何才能夠為終端客戶省時省力,,這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針對輔助操作者拍攝擺位,,分析動態(tài)DR是如何提升醫(yī)生工作效率的,。
二、部分體位介紹及解決方案
1,、頸椎張口位:
傳統(tǒng)設備擺位方式:患者取站立位,,頭部后仰,球管中心線經兩口角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頭部后仰角度小或中心線偏上會導致上頜中切牙與環(huán)椎重疊,,頭部過仰或中心線偏下會導致枕骨底部與環(huán)椎重疊),,由于傳統(tǒng)DR是盲拍,患者和操作者對這個角度的把控很難一步到位,,造成擺位不精準,,受檢部位該顯示的組織信息會不充分,從而導致產生較多的廢片,,并大大延長了拍攝時間,。
應用動態(tài)DR后,在攝片中很好地解決了上述問題,。因為在操作動態(tài)DR檢查時,,患者可取平臥位,作張口狀,,球管中心線從兩口角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可先使用動態(tài)DR的低劑量透視功能,讓病人調整好最佳的攝片角度后進行曝光,一次即可成功,。從而降低了醫(yī)生擺位要求,,減少重復曝光現(xiàn)象。
2,、跟骨軸位:
球管中心線向頭側傾斜35°~45°角,,經內外踝連線的中點垂直射入(中心線傾角的大小,以踝關節(jié)背屈的角度來決定,,角度大者,,中心線傾角可小,角度小者,,中心線傾角應加大,,傾角的原則是垂直于跟骨長軸與臺面平角的角平分線)。
三,、總結
臨床上對球管中心線和受檢部位形成角度有要求的體位有十幾種,,比如:髕骨軸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跟骨軸位要求向頭側傾斜35°-45°,;鎖骨后前位要求向足側傾斜10°,;骶椎前后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腰椎前后斜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5°-20°,;頸椎后前斜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0°;頸椎前后位要求向頭側傾斜10°-15°等,。
在這些對球管中心線和受檢部位形成角度有要求的體位的擺位過程中,,可以應用動態(tài)DR的電動控制擺臂、數字顯示角度值和動態(tài)透視影像觀察功能等特性,,使這些體位的擺位更加精準,、讓醫(yī)生工作效率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