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森林和野生動植物資源
【森林資源】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后共開展了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第七次全國森林資源清查(2004—2008年)結果顯示,全國森林面積19545.22萬公頃,活立木總蓄積149.13億立方米,,森林蓄積137.21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0.36%,,比1949年的8.6%凈增11.76個百分點,。我國森林面積居俄羅斯、巴西,、加拿大,、美國之后,列世界第五位,;森林蓄積量居巴西,、俄羅斯、美國,、加拿大,、剛果民主共和國之后,列世界第六位,。我國人工林保存面積6168.84萬公頃,,蓄積19.61億立方米,人工林面積列世界第一位,。
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外,,全國有林地面積18138.09萬公頃。按林種劃分,,公益林、商品林面積分別占52.41%和47.59%,,其中公益林面積中防護林8308.38萬公頃,、特種用途林1197.82萬公頃;商品林面積中用材林6416.16萬公頃,、薪炭林174.73萬公頃,、經(jīng)濟林2041萬公頃(其中油茶林320萬公頃)。按土地權屬劃分,,國有林7246.77萬公頃,,集體林10891.32萬公頃,分別占39.95%和60.05%,。按林木權屬劃分,,國有的7143.58萬公頃,集體經(jīng)營的5176.99萬公頃,,個體經(jīng)營的5817.52萬公頃,,分別占39.38%、28.54%和32.08%,。全國現(xiàn)有天然林面積11969.25萬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65.99%;蓄積114.02億立方米,,占全國森林蓄積的85.33%,。全國現(xiàn)有人工林面積6168.84萬公頃,占有林地面積的34.01%,;蓄積19.61億立方米,,占全國森林蓄積的14.67%。
總體上看,,我國森林資源仍存在總量不足,、質(zhì)量不高、分布不均衡的問題,。我國的森林覆蓋率只有世界平均水平30.3%的2/3,,人均占有森林面積不到世界人均占有量0.62公頃的1/4,人均占有森林蓄積量僅相當于世界人均占有蓄積量68.54立方米的1/7強,。造林良種使用率僅為51%,,與林業(yè)發(fā)達國家的80%相比,還有很大差距,。除香港,、澳門和臺灣地區(qū)外,,在我國現(xiàn)有森林中,中,、幼齡林比重較大,,面積占喬木林面積的67.25%,蓄積量占森林蓄積量的40.03%,。從地域分布上看,,我國東北的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西南的川西川南,、云南大部、藏東南,,東南,、華南低山丘陵區(qū),以及西北的秦嶺,、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青海東南部等區(qū)域,,森林資源分布相對集中;而地域遼闊的西北地區(qū),、內(nèi)蒙古中西部,、西藏大部,以及人口稠密,、經(jīng)濟發(fā)達的華北,、中原及長江、黃河中下游地區(qū),,森林資源分布較少,。
【野生動植物資源】我國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全國有脊椎動物6482種,,約占世界脊椎動物種類的10%,,其中:獸類581種,鳥類1332種,,爬行類412種,,兩棲類295種,魚類3862種,。我國有許多特有的野生動物,,其中:特有的獸類86種,鳥類80種,,兩棲類163種,,爬行類126種,。全國約有高等植物3萬多種,居世界前三位,,其中特有植物種類約1.7萬余種,,如銀杉、珙桐,、銀杏,、百山祖冷杉、香果樹等,,均為我國特有的珍稀瀕危野生植物種類。為保護這些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我國先后頒布了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和國家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將341種陸生野生動物、246種野生植物,,確定為國家一級或二級保護對象,,予以重點保護。我國現(xiàn)有古樹名木323.2萬株,,其中國家一級古樹14.43萬株(樹齡500年以上),、國家二級古樹107.27萬株(樹齡300—499年)、國家三級古樹199.6萬株(樹齡100—299年),,國家級名木1.89萬株,。林木良種資源收集保存庫面積1000萬余公頃,收集保存林木種質(zhì)資源約5萬份,。
【林業(yè)自然保護區(qū)】我國林業(yè)系統(tǒng)共建立各類自然保護區(qū)2012處,,總面積1.237億公頃,約占國土陸地面積的12.88%,,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247處,,面積7597.42萬公頃。林業(yè)系統(tǒng)建立的自然保護區(qū)中,,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1254處,,面積3086.26萬公頃;濕地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356處,,面積3178.55萬公頃,;荒漠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自然保護區(qū)30處,面積3709.35萬公頃,;野生植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107處,,面積168.32萬公頃;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qū)284處,,面積2227.57萬公頃,。此外,,我國還建立了近5萬個自然保護小區(qū),100處國家濕地公園,。這些自然保護區(qū),,有效地保護了我國90%的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85%的野生動物種群和65%的高等植物群落,,以及20%面積的天然林群落,。調(diào)查結果顯示,我國50.3%的自然濕地,,85%以上的珍稀野生動植物物種,,特別是大熊貓、朱鹮等物種的野外種群,,都依靠自然保護區(qū)得到了有效保護,。我國共有28處自然保護區(qū)加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與生物圈”保護區(qū)網(wǎng)絡,37處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18處被列為世界自然遺產(chǎn)名錄,,相當一部分自然保護區(qū)是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的重點地區(qū)。
【國有林場】我國共有國有林場4507個,,職工總數(shù)66萬人,,其中在職職工43.5萬人、離退休職工22.5萬人,。全國國有林場總經(jīng)營面積6200萬公頃,,其中林業(yè)用地面積5500萬公頃,森林面積4500萬公頃,,森林蓄積量23.4億立方米,,分別約占全國林業(yè)用地面積、森林面積和森林蓄積量的18%,、23%和17%,。在5500萬公頃林業(yè)用地面積中,商品林面積1000萬公頃,,公益林面積4300萬公頃,,其中重點公益林面積2700萬公頃。國有林場有林地總面積3000萬公頃,,疏林地面積200萬公頃,,灌木林地面積900萬公頃,宜林荒山荒地面積800萬公頃,。
【森林風景資源】我國森林風景資源十分豐富,,是自然文化遺產(chǎn)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fā)利用這些珍貴的森林風景資源,,1982年我國開始建立第一個森林公園——湖南張家界國家森林公園,。目前,,全國共建立各類森林公園2583處,保護森林風景資源1677萬公頃,,其中國家級森林公園740處,、國家級森林旅游區(qū)1處,保護森林風景資源1152萬公頃,,基本形成了以國家級森林公園為骨干,,國家級、省級和縣級森林公園協(xié)同發(fā)展的森林風景資源保護管理體系,。中國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chǎn)名錄中有15處涵蓋森林公園的景觀資源,,中國世界地質(zhì)公園名錄中有15處是森林公園,森林風景資源保護在自然文化遺產(chǎn)保護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二,、濕地資源保護
【濕地資源狀況】據(jù)首次全國濕地資源調(diào)查(1996—2003年)結果顯示,我國單塊面積大于100公頃的濕地總面積3848.55萬公頃(人工濕地只包括庫塘),,居亞洲第一位、世界第四位,,其中:自然濕地3620.05萬公頃,,占94.06%;庫塘濕地228.50萬公頃,,占5.94%,。在自然濕地中,沼澤濕地1370.03萬公頃,,近海與海岸濕地594.17萬公頃,,河流濕地820.70萬公頃,湖泊濕地835.16萬公頃,。濕地內(nèi)分布有高等植物2276種,,野生動物724種,其中水禽類271種,、兩棲類300種,、爬行類122種、獸類31種,。
我國濕地主要有以下特點:一是類型多,,《濕地公約》定義的各類濕地在我國均有分布,是全球濕地類型最豐富的國家,;二是分布廣,,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nèi)陸,,從平原到高原都有分布,;三是區(qū)域差異顯著,,東部地區(qū)河流濕地多,東北部地區(qū)沼澤濕地多,,長江中下游和青藏高原湖泊濕地多,,等等;四是生物多樣性豐富,,濕地生境類型眾多,,不僅物種數(shù)量多,且許多為中國特有,??傮w來看,我國自然濕地僅占國土面積的3.77%,,遠遠低于6%的世界平均水平,,人均自然濕地面積0.028公頃,僅相當于世界人均濕地面積的13.15%,。
【濕地保護管理】我國是《濕地公約》締約國,。加入《濕地公約》以來,我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保護和恢復濕地,。2000年,,國務院17個部門聯(lián)合頒布《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2003年,,國務院批準《全國濕地保護工程規(guī)劃(2002—2030年)》,。2004年,國務院辦公廳發(fā)出《關于加強濕地保護管理的通知》,。2005年,,國務院批準了《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實施規(guī)劃(2005—2010年》,提出以工程措施對重要退化濕地實施搶救性保護,。全國已建立濕地類型自然保護區(qū)553處,,國家濕地公園145處,以濕地自然保護區(qū),、濕地公園為主的濕地保護網(wǎng)絡體系初步形成,,濕地保護面積達到1820萬公頃,占全國自然濕地總面積的50.3%,。通過積極有效的政策和行動,,我國的濕地保護得到了國際社會的肯定,2002年世界自然基金會將“獻給地球的禮物”榮譽獎頒發(fā)給了中國國家林業(yè)局,,2004年濕地國際將“全球濕地保護與合理利用杰出成就獎”授予中國,,我國科學家蔡述明教授還獲得了“濕地科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