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超過100美元/桶,,為生物能源產業(yè)創(chuàng)造了好機會,。糧食和石油兩個原本不相干的東西,,緊密聯系在一起了。這個突然的變化,,讓人們有些措手不及,。糧食安全一直就是中國爭論不休的熱點問題,現在更熱了,。
中國真的存在糧食安全問題嗎,?到底是什么性質的糧食安全問題?生物能源出現,,一定對中國糧食安全產生負面影響嗎?這是本文要回答的問題,。
⊙河北大學中國鄉(xiāng)村建設研究中心 李昌平 張敏
中國糧食生產潛力(能力)是安全的
中國人靠自己解決吃飯問題,,一部分專家學者認為非常難,以此判斷中國存在糧食危機,。主要的理由如下:第一,,城市化、工業(yè)化占地,;第二,,人口增長和生活質量提高;第三,,水資源缺乏,;第四,自然災害,;第五,,能源短缺,汽車與人爭糧食,;等等,。這都是眾所周知的,這里就不展開說了,。
上述五點主要理由都是實實在在的,,但反方也有數條措施應對和化解:第一,中國60萬個左右的村莊,,至少占地4億畝,,如果加以科學規(guī)劃和整理,可以節(jié)約1-2億畝土地,;第二,,我國中東部和四川等地,一季稻改雙季稻,,增加的糧食產量可以超過重慶,、貴州、甘肅、寧夏,、西藏,、陜西、山西,、青海等省市區(qū)的糧食總產量,;第三,隨著技術進步促進裝備農業(yè),、設施農業(yè)的發(fā)展,,中部、西部,、北方和東北,,一畝大棚蔬菜生產量就相當于數畝大田的自然生產量,技術進步替代土地的潛力還非常大,;第四,,隨著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工程的完成和節(jié)水農業(yè)技術的推廣普及,我國北方,、西北等地區(qū)的土地利用率和生產力也將大幅提高,;第五,三峽工程建設后,,長江流域就新增了旱澇保收良田數千萬畝,。隨著我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我國各大流域和沿海,,增加人造地的潛力還很大,;第六,現有品種改良和配方施肥等技術推廣普及,,糧食至少有20%的增產潛力,。將來會不會有袁隆平第二、第三,,不敢肯定,,但是可以期待的;第七,,我國人口增長高峰已經過了,。1949-79年的30年,中國人口增長了4億多,,糧食由1.13億噸增長到3.05億噸,,除三年“自然災害”外,中國基本上沒有出糧食安全問題,,并且這30年我國還是糧食凈出口國,。1979-2008年的30年,中國人口也增長了4億多,糧食產量由3.05億噸增加到5.015億噸,,沒有出糧食安全問題,,依然是糧食凈出口國(1997-2006年間,除大豆外,。我國大米和玉米分別累計凈出口1575萬噸和7375萬噸,,小麥凈進口991萬噸,三項加總累計凈出口7959萬噸),。2009-2039年的30年,,中國人口頂多增長1.8億,糧食增產幅度不一定會比前兩個30年小,,但人口增長帶來的糧食需求壓力比前兩個30年小很多,;第八,中國未來30年的抗災能力,,一定會比前兩個30年的抗災能力強。
綜上所述,,中國糧食生產潛力(能力)完全能滿足中國人吃飽,,不存在所謂的糧食安全危機。
重點是防止出現大的農業(yè)政策錯誤
盡管中國最近60年是糧食凈出口國,,但圍繞糧食安全問題的爭論從來就沒有停止過,,因為階段性的糧食危機確實存在。筆者雖然傾向認為,,中國糧食生產潛力(能力)足夠中國人吃飽,,并不認為中國不會發(fā)生糧食危機。中國要防止糧食危機,,重點是防止出現大的農業(yè)政策錯誤,。
第一,防止糧食生產和經營體制的市場化改革過頭,。和過去比,,中國的糧食生產和經營市場化程度高了許多,這是值得肯定的,。但中國要保證十多億人的糧食安全,,完全市場化是不可行的。中國應該進一步完善商品糧基地建設及其計劃生產和定購制度,,而不是放棄,;中國的糧食儲備,除國家儲備外,,還應該建立商品糧基地的農民或農民集體或國營農場儲備制度,。當然,商品糧基地建設、糧食計劃生產和國家,、民間儲備都是要花錢的,。
第二,防止種糧比較效益下降,,傷害種糧農民積極性,。中國以往的糧食安全,是以犧牲農民利益為代價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但長期犧牲糧農的利益,最終會危及糧食安全,,這就是在生產能力和潛力都充足的情況下,,出現階段性糧食危機的最根本原因。保護農民糧食生產積極性,,有兩個政策底線一定要守?。阂皇羌Z食保護價要保證種糧比較效益不下降,并逐步提高,。表面上看,,糧食保護價收購政策是保護農民的,其實不然,。我們看看政府調控糧價,,“刺激”農民生產糧食的過程就明白了。政府每年都會在春耕時節(jié)拋售庫存的糧食,,控制市場上的糧價使之回落(盡管國際糧價在大幅上漲),;與此同時,政府會推出比上年略高的保護價(今年是提價9%),,以“釣動”農民生產糧食積極性,。當千家萬戶的小農圍繞政府的“魔棒”生產出糧食后,由于政府事先規(guī)定了“保護價”,,市場上的非國營收購主體也會心照不宣地“搭保護價便車”——圍繞保護價格收購農民手中的糧食,,即使國際市場上的同期糧食價格在大幅上漲,也對國內糧食收購價格不構成太大的影響,。一般情況下,,政府和糧商將農民手中的糧食基本收購完畢后,糧食及其加工品會漲價一段時間,,直至下年的春耕前政府拋售糧食,,并出臺新年保護價。在這樣一個循環(huán)過程中,,分散的小農是很難享受糧食漲價好處的,。政府不能長期這樣“指揮”農民轉,,農民一旦覺悟就會“不玩了”,這樣的后果是很嚴重的,。筆者認為今年的保護價就壓根沒有起到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保護糧農的作用,。以稻谷為例:今年國家出臺的糧食保護價比去年提高了9%,早稻75元/50公斤,,中稻76元/50公斤,,晚稻79元/50公斤,但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了30%,,勞動力價格上漲了25%,,幾乎所有農產品價格上漲都比上年超過20%以上,而同期國際市場上的大米價格已經上漲了100%以上,,顯然糧食保護價9%的上漲不能調動農民生產糧食的積極性,,對“糧食安全”不利。再者,,今年早稻保護價也定價過低,,不利于農民擴大復種指數,提高種糧效益,。90年代后期,,由于早稻定價過低,我國的復種面積一直在下降,,導致了2000年前后5年糧食持續(xù)減產。今年的早稻定購價格依然比中稻價格低,,晚稻價格也只比中稻價格高出3分錢/500克,,這對促進“單季稻改雙季稻”增加糧食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