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發(fā)改委,、農業(yè)部、財政部三部委日前發(fā)布《“十二五”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實施方案》(以下簡稱《實施方案》),,要求“十二五”時期,,秸稈綜合利用必須堅持“農業(yè)優(yōu)先、多元利用”的原則,。如此一來,,以秸稈作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命運受到業(yè)界廣泛的關注。
原料擔憂
早些時候,,以糧食作為原料的第一代生物燃料興起,,但很快引發(fā)“與民爭糧、與糧爭地”的爭議,,導致政府不再鼓勵用糧食生產生物燃料,。于是,業(yè)界希望發(fā)展以秸稈為原料的第二代生物燃料。
在極力主張發(fā)展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人士看來,,其前途一片光明,。因為我國具有富足的秸稈資源,完全可以打消原料不足的擔憂,。據調查統(tǒng)計,,2010年全國秸稈理論資源量為8.4億噸,可收集資源量約為7億噸,。
成本低廉也是一個重要激勵因素,。據了解,各類秸稈成本約為200至400元/噸,,使纖維素乙醇的直接原材料成本僅為1400至3000元/噸左右,,遠低于目前第1代燃料乙醇的直接原材料成本6600元/噸或第1.5代的4000元/噸。
《實施方案》透露,,2010年,我國秸稈綜合利用率達70.6%,,利用量約5億噸,。其中,作為燃料使用量占17.8%,,約1.22億噸,。此外,秸稈更多用于生產飼料和肥料,,飼料用量2.18億噸,,占31.9%,肥料用量1.07億噸,,占15.6%,。
《實施方案》表示,到2015年秸稈綜合利用率力爭達到80%以上,。其明確要求,,秸稈綜合利用必須堅持農業(yè)優(yōu)先的原則,在滿足農業(yè)和畜牧業(yè)需求的基礎上,,合理引導秸稈能源化,、工業(yè)化等綜合利用。
如果《實施方案》得到嚴格實施,,意味著秸稈將首先用于飼料和肥料生產,。根據《實施方案》指標,到2015年,,秸稈能源化利用率達到13%,。若以2010年的8億噸作為基數,則僅有1.04億噸原料用于第二代生物燃料生產。
這是否意味著,,第二代生物燃料的原料來源將大大受到限制,,產業(yè)發(fā)展空間將被壓縮?
“沒有影響”
如果前述1.04億噸秸稈全部用作原料,,可以生產多少第二代生物燃料,?
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研究員趙宗保告訴記者,如果僅僅利用秸稈的纖維素,,則1噸秸稈約可產出150公斤燃料乙醇,,如果同時利用秸稈中的纖維素和半纖維素,產率則約達290公斤,。
這意味著,,如果1.04億噸秸稈全部用于生產第二代生物燃料,在目前的技術和工藝下,,產能最高能達3000萬噸左右,。這一數據與麥肯錫和諾維信的預測驚人相似。
麥肯錫和諾維信2009年4月份發(fā)布的研究報告稱,,到2020年,,中國纖維素乙醇可達到3100萬噸的規(guī)模。這將帶來320億元的行業(yè)收入,,創(chuàng)造600萬個就業(yè)崗位,。
問題是,果真會有如此富足的原料,?《實施方案》是否會影響第二代生物燃料的發(fā)展,?
“沒有影響。”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研究員袁振宏對記者表示,,“因為燃料乙醇還沒有形成產業(yè),,還正處在研發(fā)階段。”
清華大學核研院新能源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李十中也持相似觀點,,主要是因為“目前纖維素燃料乙醇技術還不行”,。據了解,目前第二代生物燃料技術方面,,尚有原材料預處理,、高效纖維素酶制劑的菌種選育、糖化和發(fā)酵等方面的技術,、工藝難題需要攻克,。
據了解,我國自2006年開始即有河南,、吉林,、山東等地區(qū)的企業(yè)建設以秸稈或玉米芯為原料的纖維素乙醇的中試和生產裝置,產能在500噸到10萬噸之間。但由于技術和工藝尚不成熟,,導致成本過高,,未能實現(xiàn)盈利。
《實施方案》稱,,“十二五”時期,,要在已開展纖維原料生產乙醇的基礎上,推進秸稈纖維乙醇產業(yè)化,,支持實力雄厚,、具備研發(fā)生產基礎的企業(yè),開展試點示范,,重點解決預處理,、轉化酶等技術難題。(生物谷Bioo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