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冬季后,,由于天氣寒冷,中風的患者會明顯增多,。目前,,廣州各大醫(yī)院神經內科病房都爆滿,連走廊都不得不加床,。據廣州醫(yī)學院第三附屬醫(yī)院神經內科主任醫(yī)師周伯榮介紹,,近50%的人因為高血壓引起腦出血,還有近50%的人因為小血管堵塞而出現“小中風”,。專家表示,,眩暈、急躁易怒,、記憶力下降,、聽力下降、情緒低落等均可能是“小中風”的跡象,,還可能是再次腦中風的危險信號,,應予以高度重視。
細小血管堵塞,,
“小中風”逐漸增多
肢體麻木,、口眼歪斜、語言不利,,這都是我們熟知的中風表現,,但是周伯榮說,實際上這種因為大血管梗塞或爆血管誘發(fā)中風的病人已經不常見了,,反倒是因為小血管堵塞而出現的“小中風”更為常見,。
65歲的陳大伯,,這幾天突然就不愛說話了,一整天也就一兩句,,呆呆坐著,,主動性很差。家里人還以為他心情不好,,到廣醫(yī)三院就診時,,周伯榮建議其先做一個頭部的MR,結果發(fā)現其下丘腦有一處血管堵塞,,大概有一厘米長的病變,。由于腦部血管堵塞,這才導致陳大伯出現突然少言寡語的癥狀,。
與陳大伯不同的是,,出現小中風的李先生患上了失憶癥。周伯榮說,,53歲的李先生近期的記憶力明顯下降,,剛說的話轉身就忘記了,家里人還以為他在裝蒜,,根本沒人以為他是中風,,結果在醫(yī)院一做檢查,才得知李先生腦部海馬區(qū)(這個部位專管記憶)血管梗塞了,,因而出現了類似“失憶癥”的癥狀,。
周伯榮表示,據統計,,有42%-68%的人中風時,,出現的是小血管梗塞,而且癥狀并不典型,,不容易引起人們注意,。目前,該院病人中就有近一半的腦中風患者是因為小血管病變而入院治療,。
小中風不典型,,
1/3患者一周內會再發(fā)
由于只是小血管堵塞,因此,,患者發(fā)生中風的癥狀并不典型,,因而家屬常常不知道這些癥狀就是中風先兆,以致錯過最佳治療時機(一般應該在3小時內用藥治療),,結果,,因為耽誤了治療,最后又再次發(fā)生中風,,導致更為嚴重后果,。
劉先生,,49歲,因工作壓力大,,在2011年上半年出現3次左眼失明,,第一次出現眼前發(fā)黑,失明1分鐘,,這并未引起他本人的重視,,第二次出現失明10分鐘,之后他到眼科去看病,,也未發(fā)現問題,。結果,在第三次出現失明后1小時就發(fā)生了偏癱,。
周伯榮說,據統計顯示,,發(fā)生小中風患者在一周內約1/3的幾率會再次發(fā)作,,而且再次發(fā)作的時候,有可能出現嚴重的腦梗死或腦出血,。專家強調,,一旦發(fā)現小中風,既不能粗心大意,,也不能驚慌失措,,應該立即到大醫(yī)院的神經或腦病專科去做進一步檢查,,著重檢查血脂,、血黏稠度、心腦血管狀況,、血糖,、尿糖等指標,以便及早地發(fā)現病變,。
注意保暖,,
“小中風”不忘抗凝治療
一般來說,中老年人如果感覺手腳無力,、頭暈,、看東西模糊、記憶力下降等癥狀時,,應該警惕小中風發(fā)作,。此時,首先要臥床休息,,保持情緒穩(wěn)定,。其次,,患者還應盡早就醫(yī),通常在3小時內就醫(yī),,醫(yī)生會給以積極治療,,防止病情進一步加重。通常,,對于中風的患者,,醫(yī)生會建議以下三種治療:
(1)抗血小板聚集治療:小劑量阿司匹林口服,,主要是抑制血小板聚集和釋放,,使之不能形成微小血栓。
?。?)積極治療高血壓和動脈硬化,、心臟病、糖尿病等基礎病,。
?。?)用藥物治療無效時,可考慮手術和介入治療,。
最后專家提醒,,氣候變化特別是寒冷是中風的誘發(fā)因素,而中老年人對季節(jié)多變的氣候適應性差,,因而,,中老年人在冬季應注意保暖,高度警惕中風發(fā)生,。
Tips:
小中風出現時的先兆
1,、手腳麻木或軟弱無力,手中拿的物品有時忽然落地,;
2,、突然出現短暫視物模糊,看東西不清晰,;
3,、突然失語或吐字不清或說話困難,而且很快恢復正常,;
4,、時常頭痛,有時甚至突然發(fā)暈,,但迅速清醒,;
5、近期內出現記憶力下降,,尤其是近期記憶,;
6,、原因不明的智力減退,注意力不集中,,常無緣無故地“出差錯”,;
7、情緒抑郁,,不愛說話,,沉默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