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中山醫(yī)科大學杜志民教授
特約記者 張 巖
冠心病已經(jīng)成為嚴重危害我國人民健康的一種常見多發(fā)病,,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是目前治療冠心病的最有效和最重要的手段。大血管病變的治療廣受關注,,但小血管相對被忽視了,。其實,,小血管病變也占經(jīng)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手術數(shù)相當?shù)谋壤е鴮π⊙懿∽兘槿胫委煹姆N種疑問,,記者采訪了國內(nèi)經(jīng)皮冠脈介入治療界的資深專家杜志民教授,。
記者:杜教授,您好,!請您談談小血管的正確定義是什么,?
杜教授:小血管病變的概念源于STRESS試驗和BENESTENT試驗,這些試驗中將通過定量冠狀動脈造影(QCA)確定的參考血管直徑<3mm的病變定義為小血管病變,。一般地認為,,冠狀動脈血管管徑小于3毫米稱小血管。但根據(jù)大量臨床資料,,多數(shù)人認為血管內(nèi)徑在2.5-2.7毫米之間或低于這個參考直徑時被認為是小血管,。目前缺乏統(tǒng)一的定義。
記者:有些血管會不會被誤認為是小血管呢,?
杜教授:在某些情況下,,冠狀動脈造影顯示是小血管,但冠脈內(nèi)超聲顯示實際上是大血管伴某種程度的彌漫病變,。因此,,我們在介入治療時要盡量區(qū)別血管是真正的小血管還是伴彌漫病變的大血管,即“偽”小血管,。冠狀動脈造影有時不能真正反映血管的實際大小,,手術的最終結果要在冠脈內(nèi)超聲的幫助下得到真正的改善。在鑒別真小血管或偽小血管時冠脈內(nèi)超聲有重要作用,。
記者:是否所有的小血管病變都需要干預呢,?
杜教授:醫(yī)生要根據(jù)臨床經(jīng)驗區(qū)分什么樣的小血管才需要干預治療。一般來說,,供血范圍大的,,引起癥狀及影響預后的小血管才需要干預。而穩(wěn)定的末梢血管及分支血管或無存活心肌需要供血的血管則不需要干預,。
記者:小血管的病變特點對于PCI手術的效果有什么影響,?
杜教授:小血管病變往往是長病變、彌漫性病變,、分叉及彎曲病變,,往往同時存在不同程度的鈣化及合并糖尿病。而這些特點又正是PCI手術的難點及影響術后再狹窄的重要因素,。所以對于此類病變,,術前應該有周密而謹慎的手術策略。
記者:小血管病變準備行介入治療時應考慮什么因素?
杜教授:近期要考慮導管器械的推送能力,、通過病變部位的能力,、血管的彈性,同時注意術中出現(xiàn)夾層,、穿孔和破裂等,。遠期還要考慮再狹窄及血管不良事件等。
記者:小血管病變PCI治療有循證醫(yī)學證據(jù)嗎,?
杜教授:在非藥物支架時代,,小血管病變植入金屬裸支架后的再狹窄率是非常高的。哪怕在今天,,藥物支架在小血管的再狹窄率也較一般病變高,。如CCSR(China Cypher select Registry)研究(我國組織的介入器械領域的注冊登記研究),入選的病人中血管直徑<2.5mm再狹窄率高達18.1%,。當然,,如不使用藥物支架再狹窄率更高。所以對于小血管病變,,在術前應當積極慎重,,充分評估。
什么是冠心病及介入治療
冠心病是由于大量脂質沉積在供應心肌的冠狀動脈內(nèi)壁,,形成斑塊,,血栓使冠狀動脈狹窄或堵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的疾病,。
介入技術是將一根很細的導管通過血管穿刺放入血管,沿血管走行進入心臟冠狀動脈病變部位進行干預的新興技術,。
冠心病的介入治療主要包括經(jīng)皮腔內(nèi)冠狀動脈成形術(PTCA),、經(jīng)皮激光冠狀動脈成形術、經(jīng)皮冠狀動脈內(nèi)旋切術,、冠狀動脈內(nèi)壁旋磨術、溶栓療法等等,。
冠狀動脈造影術(CAG)是利用特制的冠狀動脈造影導管注入造影劑對冠狀動脈的解剖形態(tài)進行的放射影像學檢查術,,屬于介入性心臟病學的診斷技術。
電話:021-66187008 13681661622
詳情點擊官網(wǎng):(愛寶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