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社會心理學會理事,、天津市社會心理學學會副會長 賈曉波
日前,法國益普索公司一項針對20個國家的調查發(fā)現(xiàn),,71%的中國受訪者認同“可以用財產來衡量成功”,,這一比例達全球平均水平的兩倍多。隨后,,新浪網(wǎng)和鳳凰網(wǎng)相繼推出民意調查,,來驗證上述結論。結果顯示,,五成人會用金錢衡量成功,,因為“金錢、物質擁有量決定個人的幸福指數(shù)”,;超過五成人認為這源于國人沒信仰,,72%對此表示憂慮。
這些調查結果并不讓人吃驚,。生活中,,不少人酷愛在微信上“曬”去過的高檔場所、買到的高檔商品,;有人在國外徹夜排隊買奢侈品,,只為回國接受親朋羨慕的眼光。甚至有北師大教授在微博中要求研究生“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價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不得不承認,金錢至上已是社會主流價值觀,,國人被金錢所“綁架”,。
究其原因,首先,,苦難的近代史讓許多人缺乏安全感,。而心理學研究表明,安全感越低,,物質化越高,。因此,盡管人們的肚子填飽了,,但“心理性饑餓”仍代代流傳,。其次,市場經濟帶來了豐富的物質,,道德建設卻沒跟上,。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桑德爾認為,市場和市場價值觀侵入了本不屬于它們的領域,,如健康,、教育,、家庭生活等,“這是過去30年來最致命的變化”,。第三,,從出生時的奶粉錢,到求學時的培訓班,,中國人從生到死都需金錢保駕護航,。不斷上漲的物價、房價無情地逼迫每個人掙更多錢,,讓國人對金錢的認同感愈發(fā)強烈,。第四,古人說,,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無處不在的貧富差距刺激每個人的神經,,引發(fā)心理失衡,。尤其是當今社會上升渠道失衡,有人苦讀10年難求一職,,有人爹媽有錢就混得順風順水,,這都強化了國人對金錢的認同。
益普索的分析師認為,,其他發(fā)展中國家,,比如印度和巴西也往往把金錢與成功劃等號,拜金是“追趕型經濟體”在特定階段的常態(tài),。中國人講“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說的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想掙錢無可厚非,但不可以不擇手段,,破壞道德和法律。而如今,,除了與金錢,、利益息息相關的食品安全、貪腐等問題,,許多優(yōu)秀的年輕人也沉淪在金錢至上的價值體系下,,沒有理想,不愿奮斗,。長此以往,,國家何來創(chuàng)新力與競爭力,?
金錢多寡是衡量成功的尺度之一,但若只有這一個尺度,,那成功也變得沒有意義,。印度的特蕾莎修女將一生都獻給了幫助窮人的事業(yè),又有誰能說她不成功,?因此,,我們應該反省,能不能給自己減減壓,?
我建議,,除了大力治理腐敗外,媒體的輿論導向要正確,。在宣傳一個人的成功時,,少說他有多富有,生活多奢華,,多說他如何通過努力走向成功,、為社會貢獻了什么等。老師們也要通過多種方式告訴學生,,人生的價值并不只有金錢,,還有很多值得追尋的事物。另外,,不要被閑言閑語干擾,,而應堅守自己的信念,因為那才是真正的幸福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