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討論的是“絕對同性戀”,,或金賽“性傾向”標尺標在6區(qū)的,,終生只對同性有性行為、性幻想和/或性追求的人,。
中國古代如何看待同性戀
關(guān)于同性戀的原因,,在中國傳統(tǒng)文獻中也有一些說法,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將同性戀的產(chǎn)生歸之于先天,。例如,,清代著名文學家袁枚在他的名著《隨園詩話》中,講到一個叫做“春江公子”的人,,貌似婦人,,已娶妻,,但與妻子不睦,喜歡與男性青少年相處,、共睡,,他做詩說:“人各有性情,樹各有枝葉,,與為無鹽夫,,寧做子都妾。”無鹽,,即宣王王后鐘離春,,后世用以比喻貌丑而有德行的婦女,子都則為古代美男子的名字,。春江公子這首詩的意思是說,,人的本性是各不相同的,像樹的枝葉各不相同一樣,;我雖身為男人,,但與其做賢惠女人的丈夫,不如做漂亮男人的小老婆,。這就把同性戀的原因歸之于天生使然,。另一類將同性戀歸之于后天,認為是環(huán)境使然,,例如紀曉嵐在《閱微草堂筆記》卷十二寫道:“凡女子淫佚,,發(fā)乎情欲之自然,孌童則本無是心,,皆幼而受紿,,或勢劫利餌耳。”大意是說,,凡女子淫蕩,,是因性欲的自然涌現(xiàn),而孌童則不然,,他們本來沒有這種心性,,乃是由于童年時所受到的影響造成的,或是因為有錢有勢者的威脅利誘造成的,。這就把同性戀的原因歸之于后天的影響。
國外研究:同性戀有生物基礎(chǔ)
近幾十年來,,國外對同性戀有大量的研究,。例如,由于觀察到男同性戀者之行為,,有的傾向于女性化,,因此懷疑這些人是否雄性激素分泌不足。然而,實際測量卻出現(xiàn)了各種不同的結(jié)果:雄性激素分泌不足,、分泌過高,、分泌水平無差別的報告都有,因而無法下一個一致的結(jié)論,。
1952年,,卡爾曼報告在37對男性同卵雙胞胎中,同性戀的一致率為100%,,而在26對異卵雙胞胎中,,一致率只有15%,因此,,他強調(diào)基因遺傳在同性戀發(fā)生上的重要性,。1991年,性學家伯里與皮拉達的報告是:在56對同卵雙胞胎中,,其中之一為同性戀,,則另一亦為同性戀或至少為雙性戀的比例為52%,在54對異卵雙胞胎中則為22%,。這些統(tǒng)計結(jié)果,,似乎都暗示生物因素對同性戀之性取向有著相當程度的影響。
上世紀50年代中期,,美國曾經(jīng)進行了一項研究,,使用了當時最好的心理量表,并請到了出色的量表說明師,,對30個同性戀男人進行了研究,,并對照了30個同樣年齡、智商和教育情況的異性戀男人,。結(jié)果是,,量表的專業(yè)解釋者不能把同性戀者和與其對照的異性戀者區(qū)別開來,而且,,專家給這些男人的心理健康所打的分數(shù),,在同性戀者和異性戀者之間沒有區(qū)別。
同性戀可能來自遺傳,?
目前,,已在近300種哺乳動物和鳥類中發(fā)現(xiàn)有同性性行為。這一發(fā)現(xiàn)也使人想到,,同性戀可能來自遺傳,。
1990年,美國神經(jīng)科學家利維在權(quán)威刊物《科學》上發(fā)表了著名的研究,,提出性取向具有生物學基礎(chǔ)的另一證據(jù),。他檢視了41具遺體的大腦,,包括19名死于AIDS(艾滋病)或其并發(fā)癥的同性戀男子,16名異性戀男子(其中有6人死于AIDS),,以及6名推測為異性戀的女子,,觀察發(fā)現(xiàn)腦部與性取向有關(guān)的細胞。
1993年,,哈麥等人宣布某種類型的男同性戀是偏向于由母系來傳遞,,且其基因遺傳部位就在X染色體長臂的頂端的Xq28上。
當然,,所有這些研究,,并不足以達成一個公認可靠的結(jié)論,因為分別存在著不同研究者得出的結(jié)果差別很大,,或樣本太小,,或缺乏可重復性等方法學上的問題??梢钥闯龅氖牵和詰俚纳飳W本質(zhì),,得到了越來越多的重視和認證。
對同性戀的成因,,也有種種的非生物學解說,。例如社會學習論,認為同性戀是習得的行為形態(tài),;家庭決定論,,有人認為不慈祥、不和藹的父親有礙兒子的男性化和女兒的女性化的發(fā)展,;心理分析論,,主張同性戀起源于早期的不良親子關(guān)系,也有心理分析學家認為同性戀是一種自戀情結(jié)所致,;社會決定論,,斷言同性戀是社會建構(gòu)的結(jié)果;交互論或多重模式,,認為同性戀乃由生物因素,、文化因素及心理因素交互作用的結(jié)果。如今看來,,這些非生物學的解說,,即便能找到某些例證,實際上也會是一些相對同性戀者或境遇性同性戀者,,并不是討論真正的同性戀者,,即絕對同性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