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醫(yī)理論,,人體經絡就像一個縱橫交錯的交通網,聯系臟腑,、溝通氣血,、抗御病邪。然而,,久坐不動,、缺乏鍛煉的現代生活方式,卻讓氣血頻繁遭遇“紅燈”,,甚至招來病痛,。不妨試試幾個日常保健小動作,幫你從頭練到腳,。
梳
“常梳發(fā),,頭不白”
頭為“精明之府”,它匯集五臟六腑的精氣,,有50多個穴位與全身器官關系密切,。俗話說:“千過梳頭,,頭不白”,經常梳頭,,不僅可以改善頭皮血液循環(huán),,疏通經氣,調理血脈,,還能解除疲勞,改善神經功能,,幫助睡眠,。梳頭時從一側鬢角開始,逐漸過渡到頭頂,,再到另一側鬢角,。其中,鬢角和額頂是易生白發(fā)之地,,要多梳幾次,。注意動作要輕柔,每天200次左右,,感覺頭皮發(fā)熱即可,。此外,還可以用梳子輕叩頭頂百匯穴,、兩側天沖穴及腦后風池穴,,有助于加強頭部經絡系統與全身器官的聯系。梳子不要太尖利,,以木梳和牛角梳最佳,;動作力度不要太大,以免刺激頭屑產生,?!?/p>
搓
“搓面龐,潔臟腑”
臉有多干凈,,臟腑就有多干凈,。”光潔紅潤的面部不僅使人精神煥發(fā),還是臟腑功能狀態(tài)良好的表現,。人體的主要經脈大多經過面部,,分布著十幾個保健要穴。經常搓面,,可以起到美容養(yǎng)顏,、整體保健的作用,清代乾隆皇帝的養(yǎng)生法則里就大力推崇“面常搓”,。
但是,,搓臉有講究,,不能像搓澡那樣用力,要順肌肉紋理,、逆皺紋方向,,即兩手輕輕地貼住臉頰,向上,、向外搓摩,,然后手指由內向外輕按眼角魚尾紋處,最后用兩掌心交替在額頭從下向上摩擦,,至臉部發(fā)熱微紅即可,。臉上有傷口或明顯痤瘡時,要注意避免這個動作,?!?/p>
熨
“熨雙眼,能明目”
很多人時常感覺“累從眼入”,。的確,,“精氣皆上注于目”,眼睛周圍有多條臟腑的經脈,,它們要是累了,,人很容易覺得疲憊不堪。“熨目法”是流傳了幾千年的眼部保健法,,雙手搓熱后,,用掌心輕捂眼睛,就像給雙眼蓋上一床溫暖的棉被,。兩眼自然閉合,,眼球先順時針慢慢轉動幾周,再相應地逆時針轉動,,時間控制在5分鐘左右,。掌心的溫熱,再加上眼球的轉動伸拉,,會使眼部代謝加快,,氣血充足,視力改善,。但要注意,,熨目轉睛時需保證手部和眼部的清潔;且手法要輕柔,,按得太緊會使眼球受壓,,導致視力突然模糊,就像趴在桌上午休后看不清楚的感覺一樣,?!?/p>
揚
“揚脖頸,,護頸椎”
脖子是人體的“交通要道”,督脈,、膀胱經,、小腸經、膽經及三焦經5條重要經絡都從后頸通過,。但是,,此處“路窄車多”,氣血很容易淤滯,,久坐不動,、頻繁低頭看手機等不良習慣也最傷頸椎。最簡單有效的頸椎保健方法就是多抬頭,,這個動作被古人比喻為“仙鶴飲水”:脖頸揚起,、挺胸抬頭,,下顎向前探出,;接著收回下顎、微微低頭,,再抬頭挺胸重復上面動作,。這樣做相當于頸椎的向上牽引,有利于伸展頸椎周圍組織,,疏松黏連在一起的小筋節(jié),,刺激督脈等經絡系統。練習時越慢越好,,每次8~10次為宜,。需要注意的是,患頸椎病的人,,動作要更輕柔,,量力而行?!?/p>
繞
“繞胳膊,,活關節(jié)”
“五十肩”、肩周炎等疾病,,困擾著越來越多的人,。肩部是人體活動范圍最大的關節(jié),顧名思義,,“月”字為肉,、“戶”表示門,寓意此處為身體的門軸,。而所謂“戶樞不蠹,,流水不腐”,,經常轉動,肩關節(jié)才不會僵硬,。導引法中的“龍首鳳翼”是有效的保健方法,,“龍首”形容身體昂頭豎頸,“鳳翼”比喻雙臂像鳥兒翅膀一樣開合,。練習時將兩手自然放于肩上,,向左轉腰,右臂前擺繞肩關節(jié)轉動,、左臂后擺轉動,,兩肘前后拉開成一字,然后反方向練習,。經常鍛煉還有助于消除背痛,。開始做時動作可能不標準,此時不要心急,,應量力而行,、循序漸進?!?/p>
旋
“旋手腕,,防僵硬”
鍵盤、鼠標,、方向盤等都被稱為腕管“殺手”,,手部長期呈一種姿勢容易積勞成疾,出現手部麻木,、灼痛,、腕關節(jié)腫脹、動作不靈活,、無力等癥狀,。用電腦工作、娛樂之余,,有意識地做旋轉腕關節(jié)的動作是簡單有效的緩解辦法,。也可以取一根木棍,中間用繩子系好后懸掛到高處,;雙手分別握住木棍兩邊,,不斷旋轉木棍,使繩子擰緊,;接著反向轉動手腕,,解開繩子。通過充分旋腕,,可刺激心經的神門穴,,肺經的太淵穴等重要穴位,,在舒筋活血的同時還能保健心肺。需要注意繩子要結實,,木棍粗細,、長短適中,表面光滑,,以免意外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