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健康的人在心理狀態(tài)和行為表現(xiàn)上均要符合其年齡特征,。也就是說,,人的心理年齡要與生理年齡保持一致,。然而,,我們生活中,像彼得潘這樣長不大的成年人越來越多,,他們喜歡“裝嫩”,,行事帶有孩子氣,渴望回歸到孩子的世界,。
這種心態(tài)如果發(fā)展到極端,,就會沉溺于自己的幻想,拒絕長大,,這種心理的極端形式被稱為“彼得潘綜合征”,,也被通俗地稱為“成人幼稚病”,心理學上叫做“依賴型人格障礙”,,這是一種心理疾病,。
心理學專家們列舉了“彼得潘”的如下特征:
1、不負責任:表現(xiàn)任性,、散漫,,過于自我中心,出了差錯老愛怪罪別人,。
2,、缺乏自信:恐懼失敗,不敢勇于承擔,,面對挑戰(zhàn)會找借口逃避,。
3、依賴心強:害怕孤單、寂寞,,希望隨時有人可以幫忙,,滿足任何需求。
4,、難于堅持:挫折忍受度低,,行事稍有不順或遭批評便易情緒化或放棄。
5,、關系障礙:與異性交往到需給予承諾時,,便會臨陣脫逃,故不時更換伴侶,,且對象越來越年輕,,借以緩解被要求結婚組織家庭的壓力。
6,、其他:穿著打扮如青少年,,與本身年紀有所出入;迷戀卡通,、漫畫,、電玩、玩偶,;好奇心強,,愛嘗試新奇事物,喜歡熱鬧氣氛等,。
專家認為,,患有該綜合征者,或許習慣隨心所欲,,在職場或人際互動上易受挫,,總覺得遭到團體排斥,凡事格格不入,,故換工作如家常便飯,。即使成家立業(yè),事不關己的特質也常讓配偶負擔沉重,,令對方感覺在照顧另一個孩子,,造成彼此關系惡化。
是誰造就了“彼得潘”
研究表明,,青年人患“彼得潘綜合征”的幾率比較大,,一般來說,患者的配偶和周圍朋友能在第一時間察覺到癥狀,,但他們往往不愿承認,。
心理專家認為,,造成“彼得潘綜合征”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女大學生和年輕白領中曾一度流行穿娃娃裝,、梳娃娃頭,、用奶瓶喝水,這種朝向嬰兒期倒退的行為表現(xiàn),,暗示著某種拒絕長大的信息,,可能與回避成人世界的壓力和困惑有關,;另一方面,,家庭教養(yǎng)方式起了不可推卸的責任。他認為,,這個群體的家庭生活條件往往比較優(yōu)越,,父母過分滿足孩子的需要,而忽略其應該承擔的責任,,從而阻斷了孩子正常的心理發(fā)育過程,。
另外,父母中的一方在婚姻關系中不能得到滿足和慰藉,,如父親長期在外,,母親感到孤獨和空虛,就與孩子結成過度緊密的關系,,在這種情況下,,是母親需要一個永遠長不大、不會離開她的孩子,,孩子無意識地接受了這種角色,。最后,因為錯過了與父母分離,、成長為獨立個體的關鍵時期,,即使父母發(fā)現(xiàn)問題,想將孩子推出家門推向社會,,往往也為時過晚,。
“彼得潘”們雖然已經(jīng)進入成年,但在心理方面還保持了很多孩子的特點,。
矯正“彼得潘”們的心理療法有很多種,,但專家建議,最好的方法還是“彼得潘”們自己盡早正視自己,,走出依賴,、等待和幻想的心理陷阱。不喜歡目前和過去的一些依賴行為模式的患者,,可以自問:有無改變這些行為的計劃或具體方法,?有無為自己制定幸福生活的一份清單,?如何將這種積極的思維變成現(xiàn)實中的行為?如果能努力將這些積極的思維變成自身的行為,,就有可能調動身上沉睡已久的積極力量和能力,,從心理問題中解放出來。若總是停留在心有所動卻沒有實際行動狀態(tài),,則永遠無法改變依賴者的命運,。
專家更重要的建議是,對每個家庭來說,,讓孩子獨立成長,,可能是父母必須先學的一門功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