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于是必須要喊起來,,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喊聲更大……
為什么人生氣時說話要喊,?因為喪失了冷靜?這是一種解釋,。但是為什么別人就在你身邊時,,你還是要喊?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于是必須要喊起來,,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喊聲更大……這是一則很值得回味的心靈短文,。
有一天,,教授問他的學生:“為什么人生氣時說話要喊?”
所有的學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學生說:“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所以我們會喊。”教授又問:“但是為什么別人就在你身邊時,,你還是要喊,,難道就不能小聲地說嗎?”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七嘴八舌地說了一通,,但沒有一個答案是讓教授滿意的,。
最后教授解釋說:“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于是必須要喊起來,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喊聲更大……”教授接著說:“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會怎么樣呢?情況剛好相反,,說話都是輕聲細語,,因為他們的心很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心中的愛因而更深,,到后來根本不需要言語,只用眼神就可以傳情,,而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經(jīng)沒有所謂的距離 了……”
生氣是人的一種情緒現(xiàn)象,,喜怒哀樂,人之常情,。人生難免遇到不真不善不美不公平不講理的事情,,于是便會生怒氣、生悶氣,、生閑氣,、生怨氣……殊不知,生氣不但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使本來不如意的事情更加不如意,。更嚴重的是,生氣極其有害于身心健康,,可以說是自己摧殘自己,。
德國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懲罰自己,。”俄國作家托爾斯泰說:“憤怒使別人遭殃,,但受害最大的卻是自己。”我國清末文人閻敬銘寫過一首《不氣歌》,,頗為風趣:“他人氣我我不氣,,我本無心他來氣。倘若生氣中他計,,氣下病來無人替,。請來醫(yī)生將病治,反說氣病治非易,。氣之為害大可推,,誠恐因病將使廢。我今嘗過氣中味,,不氣不氣真不氣,!”
美國一位生理學家為研究生氣對人體健康的影響,進行了一個很簡單的實驗:把一支玻璃試管插在有冰有水的容器里,,然后收集人們在不同情緒狀態(tài)下的“氣水”,,結(jié)果發(fā)現(xiàn), 即使是同一個人,,他心平氣和時所呼出的氣成水后,,澄清透明,可生氣時呼出的氣成水后則有紫色沉淀,。他又把人生氣時的“氣水”注射在大白鼠身上,,只過了幾分鐘,,大白鼠就死了。這位生理學家進而分析得出,,一個人生氣十分鐘所耗費的精力,,不亞于參加了一次3000米的賽跑,且人生氣時會分泌毒性的分泌物,,經(jīng)常生 氣的人自然難以健康長壽,。
生氣既不利于身心健康,也不利于建立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那么,我們就應當學會控制自己,,萬一碰上生氣的事,,要自己給自己“消氣”,使不良情緒得到疏導,,不致于“氣”出病來,。有人認為“江山易改,稟性難移”,,以為脾氣不好似乎是無法改變的,,這種觀點不符合實際,也十分有害,。一個人性情急躁,,易于動怒,固然與氣質(zhì)上的特點有關(guān),,但主要還是一個思想修養(yǎng)的問題,,這就需要性格上的自我陶冶與調(diào)適。
當然,,改變動輒生氣的性情要通過長期的努力,,下一番自我反省、自我改造的工夫,。有的人在墻上掛著“難得糊涂”的條幅,,玻璃板下壓著“制怒”、“慎思”的字條,,但“火”還是照發(fā),,“氣”還是照生,這些座右銘只是一紙空文,。由此可見,,要使自己少生氣,不生氣,,首先,,要心胸開闊,,寬宏大量,凡事要想遠點,,想通點,,想開點,不斤斤計較細枝末節(jié)的區(qū)區(qū)小事,。其次,,要與人為善,對別人多一點理解,,相信別人也是懂道理和講道理的,,遇事不要總往壞處想,懷疑別人總是心眼 不好,,有意和自己過不去,,似乎“洪洞縣里沒好人”。再次,,要學會息怒,,善于控制和調(diào)理自己的情緒,遇到不順心不如意的事情時要提醒和告誡自己:“生氣是自 己懲罰自己”,,把生氣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學會不生氣,少生氣,,要靠自己去努力琢磨,、尋求,要認識到容易生氣是自己的修養(yǎng)不足,,從而有意識地加以克服和改進,,假以時日,就會取得成效,。千萬不要認為愛生氣是正直,、坦率的表現(xiàn),甚至是值得炫耀的豪放,,那樣就會放縱自己,,害人害己,影響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