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發(fā)現(xiàn)做夢并不反映生活體驗,,但自己總是夢的主角,,夢里常與陌生男性發(fā)生“遭遇戰(zhàn)”。
在夢中,,我們經(jīng)常做一些出格的事情:與人發(fā)生沖突,,把對方殺掉,甚至與異性通奸……研究發(fā)現(xiàn),,夢境的主角總是我們自己,,而且不少故事情節(jié)乃“有意為之”。在一些古老的文化傳統(tǒng)中,,夢中“行為不端”的人還得接受現(xiàn)實的懲罰,。然而,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又認為夢的內容并非現(xiàn)實生活的反映,。夢的神秘面紗,,還有待進一步的科學研究解開。
老夢到跟陌生男人打架
“日有所思,,夜有所夢”是人們對夢境的一般理解,,認為夢反映了做夢者清醒時的生活體驗。
然而,,多項神經(jīng)科學的研究否定了這種觀點,。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塔夫茨大學醫(yī)學院精神病學教授歐內斯特·哈特曼發(fā)現(xiàn),,大學生花很多時間進行閱讀,、書寫與計算,但做夢的時候卻沒有夢見過這些行為,;很多人每周或每月有著規(guī)律的性生活,,但性愛卻幾乎沒有在夢中出現(xiàn)過。因此,,夢境并不反映日間的生活,。
研究發(fā)現(xiàn),人們在快速眼動睡眠期通常夢到包括自己在內的3~4個人,,其中半數(shù)跟自己不太熟,,常常還是完全陌生的人。有的研究發(fā)現(xiàn),夢中陌生人的比例高達80%,。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夢中陌生人遵循著一定的規(guī)律:他們大多是男性,表情嚇人,,氣勢洶洶,。
1963年有人研究了超過100萬個夢后發(fā)現(xiàn),夢中遭遇陌生男性的可能性高于陌生女性或者熟人,,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夢見陌生男性,。美國加州大學心理學教授威廉·多姆霍夫認為,這些陌生男性扮演了“敵人”的角色,,在60%以上的情況下與做夢者產(chǎn)生激烈的互動,,例如發(fā)生暴力沖突。相比之下,,夢中和陌生女性的互動則多數(shù)比較友善,。研究人員認為,夢中的陌生男性是大腦對記憶中的激烈沖動進行處理時貼上的標簽,。
要不要對夢中行為負責,?
美國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神經(jīng)學副教授帕特里克·麥克納馬拉稱,,夢的內容總是關于做夢的人自己,,非常地以自我為中心,自己實際上總是夢的主角,。在夢中,,自己會經(jīng)歷一些挑戰(zhàn),感受相應的情感掙扎煩躁,、害怕和困擾,,最后醒來回到真實的世界:天亮了。
調查發(fā)現(xiàn),,人們在夢中的行為都不太守“本分”,。一個30多歲的寂寞少婦夢見與男人做愛,但他不是自己的丈夫,;一個20多歲的男子夢見自己開機關槍掃射一群陌生人,;另一個男子夢見自己抄起大鐵錘殺死了一個競爭對手;一個戒了酒的人夢見自己拿起酒便喝,,很快就醉了,。
夢中的這些行徑,人們在醒來后都會認為自己做得不對,。當然,,沒有人會指責那位少婦“通奸”,更沒有人要把“殺人犯”抓起來,。也許,,就把夢中人當成小說或電影里的角色得了,。但是,那些角色僅僅是人們的臆想么,?
以夢里通奸的少婦為例,,麥克納馬拉認為,她意識到夢中情人并非丈夫,,而且那種行為是不正當?shù)?,但她還是做了。她明顯是故意的,,因為她引導著自己的想法和欲望到通奸的事情上去,。在這個過程中她也帶著情緒,包括欲望,、熱情,,甚至有些害羞。她能夠意識到“他不是我丈夫”,,說明她有一定的自我意識,。最后,夢中自己的角色在醒來后得以延續(xù)她記得夢境,,感到羞恥和吃驚,,因為夢中通奸的人確實正是自己。
因此,,在古代文化以及在一些哲學家眼里,,做夢者要為夢中的行為負責任。例如,,在很多美洲土著部落里,,夢中的行為要接受道德的評判:如果某人夢見自己傷害了別人,在現(xiàn)實中還要對那個人作出補償,。當然,,如果夢見殺了人,是不用按照現(xiàn)實中的殺人罪論處的,,但受點懲罰還是免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