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網(wǎng)7月13日消息:據(jù)《東方早報》報道,,中國人的基因中存在能夠分解酒中毒素的基因,,且這種基因僅存在于中國人及與中國人有關(guān)的人群,,如韓國,、日本等東亞人群中間——復旦大學人類遺傳學實驗室、生命科學學院副教授李輝課題組昨天宣布了這一有趣的發(fā)現(xiàn),。
據(jù)介紹,,因為這種基因的形成年代與“杜康釀酒”這一歷史故事的時間相吻合,因此被專家戲稱為“杜康基因”,。
“杜康基因”學名是乙醇脫氫酶第七亞族基因(ADH-1-B),,與酒精及一些相關(guān)毒素的解毒功能相關(guān),,乙醇脫氫酶的功能主要是將人體攝入的酒精分解為乙醛,乙醛在人體內(nèi)另一種乙醛脫氫酶的作用下進一步被分解為乙酸,,而乙酸是人體內(nèi)眾多代謝反應需要的底物,,這就完成人體對酒精的解毒功能。
為什么在歐洲同樣有很多人飲酒,,卻沒有發(fā)現(xiàn)乙醇脫氫酶第七亞族基因,?對此,李輝解釋說,,雖然都是酒,,但是歐洲的酒主要是由水果類釀造的,而東亞人群的酒是由糧食釀造的,,這存在比較大的差別,。另外,歐洲直到中世紀農(nóng)業(yè)都不發(fā)達,,用于釀酒的糧食很少,。因此,酒精對歐洲人群中基因的選擇時間短,,作用很弱,。這也解釋了我國很多以游牧為主的少數(shù)民族不存在這種基因的原因。
既然東亞人群中有分解酒精能力特別強的乙醇脫氫酶第七亞族基因,,那么是不是東亞人在飲酒時就可以隨心所欲呢,?對此,李輝的回答是否定的,。他表示,,雖然70%東亞人體內(nèi)有乙醇脫氫酶第七亞族基因,但是這種基因只能是將酒精分解為乙醛,,乙醛還是對人體有毒性的,,很多人喝酒臉紅就是由于乙醛刺激的原因。要想將乙醛徹底分解為無毒的乙酸,,還需要另一種乙醛脫氫酶,,但奇怪的是這種酶在東亞人群中又有70%的人沒有。所以,,盡管很多人不會發(fā)生酒精中毒,,但會發(fā)生乙醛中毒。
研究只是向我們從一個側(cè)面揭示了人類進化的有趣故事,。為了健康,,還是應該盡量少飲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