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讀者王女士問:我兒子今年15歲,,跟一個男同學天天一起上學、打球,、做功課,。那孩子還經常留宿我家。我兒子是不是同性戀,?
廣東汕頭愛家心理咨詢中心高級督導馬健文答:兒童到青年期的心理發(fā)展大致要經歷兩小無猜期,、兩性疏遠期、兩性愛慕期和婚戀期。在兩性疏遠期,,有些青少年可能出現(xiàn)同性依戀傾向,。
不少人在上學時都曾與異性同桌畫過“三八線”。兩性疏遠期的青少年排斥異性,,不敢或不愿與異性同學交往,,出現(xiàn)明顯的男女分界。若成長環(huán)境保守或父母過分排斥早戀,,也會導致孩子缺乏與異性交往的自信,,疏遠異性。青春期的孩子自我意識增強,,比過去更渴望探索自己和他人,,渴望交流和友誼。缺乏與異性交往經驗的孩子選擇同性伙伴交流,,能幫他們了解自我,,完成性別認同。
同性戀有生物學原因,,而同性依戀者絕大多數(shù)會發(fā)展到兩性愛慕期,。家長要理解孩子的同性友誼,可觀察孩子提起同性朋友時表情是否自然,,在學校里有沒有其他同性朋友,,來判斷孩子的性取向。每天抽點時間與孩子討論學校里“帥哥美女”的小八卦,,多夸孩子的性別特質(如夸男孩帥氣,,夸女孩漂亮),合理引導,。鼓勵孩子與更多同學交往,,也要鼓勵與人品好的異性同學交流。
需要提醒的是,,發(fā)現(xiàn)孩子同性依戀行為,,家長不要過于緊張,出現(xiàn)過激行為,。否則不僅傷害孩子的心,,更可能給孩子不良心理暗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