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
窩窩頭起源的歷史是不可考了,,但我們知道至少在明朝已經(jīng)有這個名稱,,即是去今有三百多年的歷史了,。李光庭著《鄉(xiāng)言解頤》卷五,,載劉寬夫《日下七事詩》,,末章中說及“愛窩窩”,,小注云,,“窩窩以糯米粉為之,狀如元宵粉荔,,中有糖餡,,蒸熟外糝自粉,上作一凹,,故名窩窩,。田間所食則用雜糧面為之,大或至斤許,,其下一窩如舊而復(fù)之,。茶館所制甚小,,曰愛窩窩,相傳明世中富有嗜之者,,因名御愛窩窩,,今但曰愛而已”。照這樣說,,愛窩窩由于御愛窩窩的縮稱,,那么可見窩窩頭的名稱在明朝那時候已經(jīng)有了。
詞語意蘊
窩窩頭本來是過去北京窮苦人的主要食品,,它是用玉米面或雜合面作成的,。大個兒的有半斤來重,小的也有二,、三兩,。窩窩頭的外型是上小下大中間空,呈圓錐狀,。為了使它蒸起來容易熟,,底下有個孔(北京俗語叫窩窩兒),又因為它是和饅頭一樣的主食,,所以北京人稱這種食品為窩窩頭,。過去形容某個人命運苦,常常說:“他呀,,一輩子饑飽勞碌,,吃窩頭的腦袋。”歇后語“窩窩頭翻個兒——顯大眼”是指把窩頭翻過個兒來,,窩兒朝天就顯出了個大圓眼兒(即圓孔)來,,用以比喻出風(fēng)頭,反而出了丑,,常常帶有輕視諷刺的意味,。
慈禧一說
農(nóng)民用玉米面做這種食品,用這個名稱,,已經(jīng)很久了,。 天下事無獨有偶,窩窩頭還有其他故事,。北海公園有一家飯館名叫“仿膳”,,是仿御膳房的做法的意思。他們的有名食品里邊,,便有一種“小窩窩頭”,,據(jù)說是還與慈禧有關(guān),相傳清朝末期,,八國聯(lián)軍打進(jìn)北京前不久,,慈禧等一幫人狼狽西逃,,一連好幾天趕路,帶的糕點都吃完了,??斓轿靼矔r,慈禧饑餓難耐,,下令停車,,要手下人去找吃的。隨從們想,,她吃慣了山珍海味,,細(xì)軟糕點,現(xiàn)在到何處去尋,。所以手下人只哼哈應(yīng)聲,無從著手,。慈禧一見,,火冒三丈:“你們這幫奴才,怎么還不去找吃的,,想餓死我呀,!”一個太監(jiān)說:“老佛爺息怒,奴才不是不肯去找,,可這地方,,前無村后無店,到哪兒找呀,?”正說著,,慈禧見不遠(yuǎn)處有逃難的百姓,正坐著吃東西,,她指著說:“你們?nèi)タ纯础?rdquo;太監(jiān)跑去一看,,逃難的人吃的是涼窩窩頭。太監(jiān)回稟說他們吃的是粗食窩窩頭,。慈禧從未聽說過什么叫窩窩頭,,心里好生奇怪,就親自下車前去探視,,見是一種黃橙橙的食品,,那些人吃得正香。她上前問道:“這東西,,好吃嗎,?”一位老頭回說好吃。慈禧肚中空空,,不自覺口生涎液,,也很想嘗嘗,,便說:“你能給我一個嘗嘗嗎?”那位老人爽快地遞上了一個,。慈禧接過就咬了一口,,感覺味道不錯,就吃了起來,,?。∵€真香呀,!不一會兒,,一個大窩窩頭就被她吃光了。
后來,,她重回北京宮中,,每當(dāng)吃膩了滿桌的御膳,就想起那次逃難時吃的東西——窩窩頭,,真可謂回味無窮,。于是下令御膳房做窩窩頭吃。窩窩頭送來了,,也是黃橙橙,,她一嘗,咂吧咂吧,,感到不是那滋味,,一怒之下,又殺了幾個廚工,。這可難壞了御膳房,,哪個廚人不怕死,誰還敢給她做窩窩頭,。大家湊在一起想辦法,。還是一位老廚師想出一個主意:“咱們用栗子粉加白糖,做窩窩頭,,試試她愛不愛吃,?”于是,大家動手做了栗子面窩窩頭送上,,慈禧嘗了嘗,,挺好吃,高興地說:“我總算又吃到了當(dāng)年逃難時的窩窩頭,。”消息傳回御膳房,,大家才松了一口氣。從此御膳房的點心譜中又增添了一品小窩窩頭。其實這種窩頭只是比現(xiàn)在的多加了些料而已,,據(jù)說里面有:玉米面,,栗子粉,黃豆粉,,白糖等材料,,因此味道也就別具一格了,所以北京市面上除真正窩窩頭以外,,還有兩種愛窩窩與小窩窩頭,,留下一點歷史的痕跡。“窩窩頭”極是微小的東西,,但不料有這么一段有意思的歷史,,可見在有些吃食東西上如加以考究,也一定有許多事情可以發(fā)現(xiàn)的,。
還有一種是看守所里吃的窩窩頭,,那才是正宗的窩窩頭呢,雖然形狀是長條形,,酷似發(fā)糕,,但是制作的配料是絕對的正宗,用苞米面加碎苞米葉和苞米棒子蒸的,,才叫正宗窩窩頭。以前舊社會指的窩窩頭都是這么做的,。
我母親那輩子吃窩窩頭都吃怕了,,由于我原來曾經(jīng)在看守所服刑過,所以知道那的窩窩頭很正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