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鎘大米”背后的土地污染之痛]
社評
盡快建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對污染程度和范圍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不能再以“土壤污染是國家機密”的態(tài)度拒絕公開,。
廣州市食品藥品監(jiān)督管理局對外公開了抽檢鎘超標的8批次米及米制品生產廠家、品牌標識,,其中有5個批次來自湖南,。據(jù)悉,湖南當?shù)匾验_始調查“鎘大米”事件,,相關米廠已停產待查,。專家表示,一些地區(qū)土壤遭到鎘,、鉛等重金屬污染,,再加上農業(yè)投入品濫用、外源性污染,、養(yǎng)殖業(yè)污染等,,是造成農產品重金屬污染的“罪魁禍首”,并建議不要長期食用一個地方出產的糧食,,應該盡可能分散化,,降低風險。
“換著產地吃大米”,,專家的建議放到現(xiàn)實中,委實是退而求其次的無奈之舉。不過建議仍回避不了兩個問題:一,、倘若鎘大米的根源在于土壤污染,,那么普通百姓又如何能確保自己所吃的大米是產自沒有污染過的土壤?事實上,,廣州此次抽檢發(fā)現(xiàn)“鎘超標率達44.4%”,,多少表明鎘大米并不是個案。二,、以“鴕鳥心態(tài)”來防范鎘大米,,也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上上之策。
今年2月,,本地有媒體以“湖南問題大米流向廣東餐桌”為題,,報道了湖南鎘超標大米進入廣東市場的消息。隨后央視記者曾深入湖南問題大米產地進行調查,,湖南省農業(yè)資源與環(huán)境保護站站長尹麗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大米鎘超標的原因,和產地重金屬污染有著直接的關系,。數(shù)據(jù)顯示,,湖南省是全國最大的水稻主產區(qū),去年水稻產量2631萬噸,,占全國水稻產量的12.9%,。但同時湖南也是有色金屬之鄉(xiāng),像此次廣州通報的超標大米批次產地就分別位于湖南重工業(yè)城市株洲市和衡陽市,,都是有色金屬之鄉(xiāng),。在環(huán)境保護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當?shù)匾惨庾R到了重金屬污染的危害性,,并制訂了重金屬污染治理的一攬子措施,,但囿于地方政府很難對一些大型有色金屬國企“開刀”,導致效果并不理想,。
以此而言,,鎘大米不僅是食品安全問題,更大程度上則是環(huán)境污染問題,。國土資源部統(tǒng)計表明,,目前全國耕種土地面積的10%以上已受重金屬污染,而水稻對鎘的吸附能力又很強,,導致大米中鎘含量很容易超標,。鑒于我國人均大米消費量要遠超其他國家,如何讓公眾吃上放心大米,,理應值得重視,。
目前,,“稻米鎘污染削減及快速檢測技術與裝備研究”已納入湖南省科技重大專項并通過中期評估。將大米的鎘含量等安全標準列入必須進行的安全檢測中,,這很有必要,。但要想從根源上防范鎘大米,還需從以下幾個方面考慮:其一,,必須加強對土壤的監(jiān)測,,及時發(fā)現(xiàn)環(huán)境污染問題,不要等農民辛辛苦苦種出糧食,,卻因為隔超標而要銷毀,。這就需要盡快建立土壤重金屬污染的監(jiān)測預警體系,對污染程度和范圍做到心中有數(shù),,而不能再以“土壤污染是國家機密”的態(tài)度拒絕公開,。其二,守住18億畝耕地紅線很重要,,保護耕地不受污染,、能種出安全的糧食同樣重要。這需要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的出臺,,明確土壤污染責任和環(huán)境權利,,不能任由地方政府犧牲環(huán)境來換取地方GDP。其三,,湖南作為稻米產銷大省,,可以考慮對產地進行分類管理,土壤深度污染地區(qū)不妨先治理再種植,,污染較小地區(qū)可以進行土地改良,,或者改種其他經濟作物,同時還需對“魚米之鄉(xiāng)”和“有色金屬之鄉(xiāng)”這種產業(yè)的錯誤搭配進行反思,,政府有責任進行有意識的產業(yè)調整,,讓大米遠離有色金屬。